餐飲創業,感性的人和理性的人誰更適合?
蔣毅 · 2017-06-13 17:29:45 來源:紅餐網
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的人,從情感上可以歸為兩大類:感性的人和理性的人。,感性的人是情感至上,遇到事情容易意氣用事,情感波動很大,很容易做出沖動的決定;理性的人是道理至上,遇到事情比較冷靜,總要先理出背后的邏輯和道理,更偏向于做出權衡了利弊得失的決定。
那么針對我們餐飲行業來說,到底是理性的人適合?還是感性的人更適合呢?這個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也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不管是感性的人,還是理性的人,都有把餐飲生意做得很成功的案例,所以,沒必要根據這個來判斷自己是否適合做餐飲。
但是,現在的商業已經進入一個合作的時代,餐飲行業也是如此,以前單打獨斗的局面在未來將越來越艱難,要想把餐飲生意做好,需要抱有開放性心態,學會與人合作,那么在合作伙伴的挑選中呢?我覺得可以綜合考慮這兩種人,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效果哈。
拿我和二哥舉例,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一個超級感性的人,思維天馬行空,行為不受約束,情緒波動會很大,經常會很容易沖動的做出一些決定,但在具體事情的執行上則非常糟糕;二哥恰好相反,他是一個非常理性的人,不管發生什么事情,他總是會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清楚以后,再做出相應的決定。
所以,在豪蝦傳的發展過程中,我從最開始的什么都要弄,變到后來慢慢我的只做豪蝦傳品牌和戰略方向上的所謂“大”的事情,而凡是涉及到店內具體運營的事情,比如采購,財務,管理和人力資源等,全都由二哥來負責落地執行,而且執行的力度和效果都非常好,效率也非常高。
這么多年下來,我們配合的非常默契,對彼此的性格和脾氣也了然于胸,然后盡可能的體諒和理解對方,當然,主要是二哥理解和體諒我,因為我是一個感性的人嘛,腦殼里面胡思亂想的東西又多,而且好奇心又強,想到一個東西就一定要去做,而且經常是不在乎后果的去做。
在這方面,不得不承認的是二哥一直在讓著我,因為我也非常清楚,站在理性的角度,我的很多想法和行為都是不應該的,比如要做一件事情,正確的做法是先做充分的市場調研,然后出可行性分析和報告,再然后做一些小范圍試點,最后才上馬去做,而我則經常是不管不顧的想到一個東西就立即付出實際行動去做。
雖然很多時候二哥都有點不懂我要做什么,但只要我給二哥做了匯報,哪怕是他不懂,也全力支持我去做,該他付出的絕對也毫不猶豫的付出,不會因為任何原因在背后拖后腿,而且更主要的是:當我的這些行為最終被證明是錯的時候,二哥從來不埋怨我,更沒有責怪過我。
也正因為這些原因,所以哪怕是我在外面天馬行空的亂想亂做,但因為有二哥作為定海神針駐扎在豪蝦傳里面,所以整體而言,豪蝦傳還是在繼續前進,當然,自從前年底肖春加入豪蝦傳后,這方面更是補強了,因為某種程度上來說,肖春也是一個理性的人,和二哥是屬于同一類執行力超強的人。
這樣一來的話,豪蝦傳的幾個核心人里面,就我一個人是超級感性的人,二哥,陳師傅和肖春都是理性的人,這個組合,我們也是無意中形成的,在以前創業時,大家從來沒從這方面去考慮過彼此是否合適,在肖春入職豪蝦傳時,我們也沒有從這方面去對他做過考評,一切感覺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在平時的發展中,我經常就此做出反思和分析,而且經常是對比性分析,因為我身邊有些餐飲老板就是非常理性的代表,他們做事的風格與我完全不一樣,在他們身上看到的是思考問題的慎密,考慮問題的全面,以及處理問題的內在邏輯關聯,而我呢?則全是隨性而為,找不到章法。
誰好誰不好呢?老實說,我也說不上,感覺各有各的好,但是,如果讓我說真心話的話,我覺得我們豪蝦傳這樣的組合,可能是相對更好的組合,原因在于:在品牌人格化和產品人格化的當下,在消費者的潛意識里,一個感性的產品和品牌,比理性的產品和品牌,更容易獲得人的認同。
中國的餐飲,除了滿足基本的食欲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它所特有的社交屬性,在國內吃飯,帶有非常嚴重的社交意義,這個特殊的意義決定了,餐廳必須是要非?!坝腥饲槲秲骸?,能讓消費者從消費中感受到除了美食之外的其他感受。
而要做到這一點,餐廳也好,產品也罷,必須要“感性”一點,尤其是現在的餐飲消費,是女人當道的天下,誰能吸引女人的注意力和好感,誰就可能獲得超過別人的選擇機會,而女人的最大特點是什么呢?不就是比男人感性嘛,所以,那些想做年輕女孩子生意的餐廳,更是必須要想方設法的“感性”。
什么叫感性?既有刻意為之的東西,比如裝修氛圍上的營造,大家可能記得有一家火鍋店,店內全是各種鮮花,打著鮮花主題開火鍋店,雖然味道與其他火鍋店差不多,但就因為深受女孩子喜歡而生意很不錯;也有服務上的東西,比如很多餐廳推出的發帶,眼鏡布等貼心小物件,都是感性的體現。
當然,要想讓一個品牌,或者一家餐廳做到真正的感性,那一定要是這個品牌的創始人是一個感性的人,然后才能真正的讓一家餐廳具備感性的基因,否則讓一個理性的創始人,去為了迎合消費者而做感性的東西,除了他們自己很痛苦之外,在執行上也經常會大打折扣,因為他們可能認為沒必要。
站在商業的角度,理性的餐廳才更有可持續性,因為他里面各項規章制度可能非常健全,員工笑容時露出的牙齒數量甚至都有明確的規定,但是,理性的餐廳很容易給消費者一種“缺乏人情味兒”的感覺,也就是當一切都按照規矩來時,到消費者這里,可能就變味了。
因此,打算進入餐飲的新手朋友,如果你自身是一個感性的人,那么在尋找合作伙伴時,我建議你去找一個理性和執行力強的人,形成這方面的互補,而且可能的話,最好是你來當老大,讓理性的合作伙伴來貫徹執行各項規章制度,讓企業在感性的大方針下,有規矩有“理性”。
但是,如果你是一個感性的人去加入別人的團隊,也就是你不是老大,而老大恰好又是一個理性思維的人,那你要做好受苦受罪的心理準備,因為感性的人如果在合作關系中又偏弱勢,那么就會出現互聯網上經常出現的情況:理性的人會高高在上的看不起感性的人,被稱為“文傻”。
嘿嘿,當然,這只是一個比喻,用在餐飲行業不一定完全恰當,但我看到過很多類似的案例:在一個創業團隊中,如果團隊老大是理性的人,那么全隊里面很難容下感性的人,因為感性的人身上毛病遠遠多余理性的人,很多毛病在理性的人眼里,甚至是絕對無法容忍的,比如對于違反規定員工的無理由同情等。
但是,如果團隊老大是一個感性的人,那么團隊里可能既有理性的人,也有感性的人,而且,一個真正有水平的老大,他一定會在自己團隊里加入理性的人,因為只有這樣的人才是真正可以把事情做好的人,否則,一個團隊如果全是感性的人,這個團隊則會很弱,幾乎沒有什么戰斗力。
針對餐飲這個行業而言,整體而言,我更看好那種感性的人帶隊,合作伙伴里很多理性思維的團隊,可以做出既有溫度,又有熱度的品牌和產品;全是理性思維的團隊,可能會做出很賺錢的品牌和產品,但容易只有熱度而缺乏溫度;全是感性思維團隊創建的品牌,溫度倒是很多,但不可持續,很容易夭折。
歸納成一點就是:感性做人,理性做事!
本文作者蔣毅(微信:cdzh56),紅餐網專欄作者;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紅餐網”;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餐網對觀點的贊同或支持。加入作者專欄請聯系小編微信 :cjm190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