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的餐飲人都無法逃避的模式變革
胡茵煐 · 2018-05-07 09:24:39 來源:紅餐網
餐飲業正在經歷模式變革,既身處試煉場,也代表未來。?
最近幾年,餐飲似乎成了大熔爐,不斷有老手在這里遭遇滑鐵盧,也有菜鳥在這里賺得盆滿缽滿。?
餐飲也體現出它的包容性:
品類越來越多,
門檻越來越低,
模式越來越新。?
表面上看餐飲行業現在百花齊放,究其本質還是因為行業競爭和消費人群轉移的壓力,倒逼企業升級。
像過去守著商場一家門面,只做中餐晚餐的生意模式,慢慢開始跟不上時代了。特別是在寸土寸金的一線城市,餐飲企業開始由單一業態轉向外賣、零售等多業態組合。
死守兩餐的生意模式即將被淘汰
那么,餐飲人該如何看待這樣一種趨勢?
1“餐飲+”模式越來越普遍
在一線城市的餐飲行業,“餐飲+”的模式并不少見,但在過去,多的是酒店+餐飲,隨著后來的發展逐漸出現了書店+餐飲、便利店+餐飲等。
1、跨界大牌的“餐飲+” ?
宜家餐廳、無印良品餐廳帶起了一種新的生活消費方式,也帶動大牌們紛紛效仿。現如今,更有便利店+書吧+餐飲、文創+咖啡+酒吧+餐飲+劇場等等。
文創+酒吧+咖啡廳+劇場+餐飲
大多數人去宜家還是沖著家居的,吃飯是順便。宜家的食物名氣大于口味,其目前還停留在“填飽肚子”層面。
乍一看好像對餐飲業并沒有構成威脅,但是,宜家周邊的快餐店就被截了胡。
宜家開餐廳的初衷:讓消費者在宜家停留的時間更久一點。多待一會兒,發生購買的幾率就增大一些。
誰能抓住消費者更多的時間,誰就是贏家!
人氣頗旺的宜家餐廳
國外:自行車銷售+餐廳
宜家不是我們的對手,但是潛在的各行各業千千萬萬個“宜家”才是我們的敵人。假如你家樓上的電影院也開餐廳了,負一樓的小吃店就哭了.....
2、餐飲人自發的“餐飲+” ?
依托于互聯網的新零售一出現,便再一次讓老餐飲人們感受到一種壓迫感。
在餐飲行業本就動蕩不安時,又有這些“外來者”一來便讓傳統餐飲人不知所措。
餐飲人也想到做一些組合拳,比如,餐廳+音樂,餐廳+零售,餐廳+書屋等等,這種模式已成為餐廳打造特色的一種手段,亦或是一種營銷方式。
年輕調性十足的音樂餐吧
說到底,還是現在餐飲競爭太激烈、太難做。比如,商場里的餐廳不僅租金貴,而且競爭對手又多。
與大牌爭,拼不過他們的名氣;
與小店爭,拼不過他們的坪效。
除此之外,在商場里大多只做午市和晚市,有限的時間、有限的客流量,盈利空間在哪兒?
與其提供更多的座位,倒不如把現有的空間做些改造,增加一些餐飲之外的元素。反觀現在的商場,多元素組合的店型總會成為流量洼地。客流量一多,坪效自然就上來了。
集書店與美食于一身
既是咖啡館,又是洗衣房
餐飲有兩種現象:
一是快,標準化、出品快,想方設法提高翻臺率;
二是慢,讓顧客體驗到極致,然后用周邊產品擴充收入渠道。
組合型餐廳正是第二種模式,多元素的吸引,顧客停留時間越久,靠顧客與顧客之間的吸力進一步拉客。 ?
這樣能充分發揮其自身優勢,雖說餐廳運營成本有所增加,但單位面積的坪效得到提升。
2?餐飲人該如何應對?
1、順勢而為 ?
互聯網的發展無孔不入,餐飲也已離不開互聯網的帶動。不管是外賣還是近來比較火熱的新零售,都不可避免的依托于互聯網成長發展起來。
既然新零售是趨勢,那餐飲品牌不需要害怕,完全可依勢而變,借用其模式來發展。
比如在店內設置專門的零售區或線上店鋪,就像云海肴的食材售賣區和西貝的天貓店西貝甄選,這些品牌都在抓住互聯網發展的大潮大張旗鼓的做零售。
越來越多商場里的餐廳開始零售
零售的產品主要是來自品牌自身的供應鏈。零售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界限,讓餐飲人不再只依賴兩餐高峰期。提高門店坪效,增加新的收入來源。
顧客買你的包裝產品之后,不僅可自己食用,也可當禮品贈送,能從側面增加品牌曝光度,帶來隱性顧客。
除此之外,零售產品也可以售賣周邊。周邊的范圍較寬泛,但需要一定的設計性,要求相對更高。
星巴克的周邊
售賣周邊是一種傳播品牌調性的方式,什么樣的品牌適合賣什么樣的周邊都有講究,而非想賣什么就賣什么。
比如星巴克的杯子是咖啡的延伸,喜茶的雨傘是為體現其靈感之茶的理念。
2、注重模式的創新性 ?
并不是給餐廳多融入一種元素就一定會火,而要看這個元素到底適不適合你的餐廳,有時1+1未必大于2。
雖說創新有一定風險,但現在餐飲市場受資本關注更多的還是新興的模式。假如你看別人的餐廳很火,也照葫蘆畫瓢復制一個,未必會成功。
這也是微創新
盒馬鮮生是一種新模式,西貝甄選也是它的新模式,包括阿香米線最近上線的天貓店等等,都屬于微創新。
這些既是創新,也是試驗品,更是一種未來的發展趨勢。
結語 ?
不管一個品牌的模式怎么變,品牌的核心價值和內在的精神統一性不會變。
既然這種新模式的組合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必然會有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現都屬于試水階段。究竟什么樣的模式能長久持續,我們拭目以待。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