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奴的“最丑”綠葉菜,是爆點,還是雷點?
星野 · 2024-12-17 11:20:30 來源:火鍋餐見
導讀:
1、“最丑”綠葉菜,變火鍋界頂流
2、踩在顧客“雷點”上的創新產品
3、這3類食材或成2025流行趨勢
01
“最丑”綠葉菜
變成火鍋界頂流了
沒想到火鍋店卷到了蔬菜圈。
最近,巴奴毛肚火鍋推出了一道新菜“皺皮菜”,在餐創聯會員群引發了不少討論。
◎網友提供
從圖片來看,皺皮菜表面遍布褶皺,看起來葉片厚墩墩的,和常見的綠葉菜大不相同,價格也不便宜,8片皺皮菜售價22元。
相比之前對新品的好評如潮,這次的新品顯然觸到了不少人的“雷點”。
有餐創聯會員說,“我們上了,不好吃,反應一般般”;也有的說,“為了差異化而尋找這種差異化的產品”,“顧客不買單還是白搭”,同樣,在社交媒體上,不少網友在表示新奇之余,也覺得這皺皮菜很眼熟:“這好像是綠化帶里的裝飾植物”,甚至還有網友表示:“這菜是苦的,我外婆說豬都不吃”。
這個皺皮菜到底是什么?
皺皮菜,學名皺葉甘藍,也叫皺葉菜,是甘藍家族的一個品種。這種菜據稱由德國、荷蘭引進國內,在武漢研發培育了足足10年,直到今年10月才宣布“試種成功”。前腳實現了量產,火鍋店就把它搬上了菜單。
在小紅書上,巴奴多家門店店長也都在為這款食材正名:雖然長得丑,卻是營養價值極高,包括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等。無論是燙火鍋、白灼還是榨汁,皺皮菜都能表現得非常出色......
當然,巴奴并不是第一個上新皺皮菜的,此前,像下春山·蹺腳牛肉、劉家大院,以及一些野菜火鍋、山野火鍋也都上新了這款“丑野菜”。難怪有人稱,如今一走進火鍋店,最抓人眼球的永遠不是菜單上的安格斯肥牛或加了18種料的糖水甜品,而是各種小眾神奇蔬菜。
◎皺皮菜的出鏡率挺高
為什么商家執意上新這類小眾食材?
一方面,小眾食材的特質是“新奇特”,獨特性強,具有話題性,消費者興趣度也高,能給顧客持續帶來口感上的“嘗鮮”以及心理上的“新鮮感”。另一方面,市場供應過剩且品牌同質化問題較為嚴重,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環境中脫穎而出,商家只能盯上這些冷門創新,給受眾一個選你而不選別人的理由。
當然,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火鍋產品眼花繚亂,能涮的不能涮的,都被商家給搬了進來,要想創新,只能用“人無我有”的思路,就把從未出現在火鍋餐桌的食材搜羅一通。
正是在多種因素的驅使下,越來越多火鍋店走在所謂“創新”的路上。
02
這幾類產品創新
極易踩在顧客的雷點上
近年來,關于火鍋食材的討論聲不絕于耳,在內卷的生存環境下,我們看看,都滋生了哪些奇葩產品創新。
食材奇葩:蕁麻、山蕨菜、海發菜......
火鍋店們在挖掘“奇怪蔬菜”的賽道上一騎絕塵,菜單囊括了不知道哪個山頭的地方特色菜,仿佛科學家們靈機一動研發出來的創新蔬菜,以及你以為已經失傳的上古草藥。
還有些出現在火鍋店里的蔬菜,不是讓人驚嘆于它的味道,而是“這居然能吃”,比如蕁麻——就是蕁麻疹的那個蕁麻。
最近,不少人在吃火鍋、燒烤時發現盤子里有一些黑色的細絲,像極了頭發,頓時就倒盡了胃口。其實這可不是普通的頭發,而是一種叫做"海發菜"的海藻類食材。它之所以被稱為"海發菜",就是因為它細長的外形酷似人的頭發。
◎像極了頭發的海發菜
把時令的鮮蔬端上餐桌,滿足身體在不同季節的需求,是很多火鍋店上新策略,但切勿為了追求新而上新,它跟火鍋的適配度如何?它的健康營養情況如何?它能否實現量產以及供應穩定?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
形狀奇葩:鞋墊豆干、榴蓮雪茄、肥皂慕斯......
大家都知道,火鍋界產品已卷到極致,為了上新即爆,許多門店推出了一些跨類混淆的產品。比如“肥皂慕斯”是經典的舒膚佳造型,還有肥皂盒裝盛;又如宣傳重點為“可以喝的洗衣液奶茶”,外包裝看似是洗衣液,實則內部裝著飲料。
此外,還有“燈泡棒棒糖”“輸液飲料”“煙糖”等,這些網紅產品雖然獵奇,但把食品和清潔劑、醫療器械跨類搭配,很容易誤導消費者,尤其是辨別能力不強的兒童。
◎從外形看不出是什么的火鍋產品
尤其在2023年,火鍋店掀起一股“鞋底子”風,不少火鍋店直接上新了“特色鞋墊系列”,把不少菜品都做成了鞋墊的造型,應了那句“這煮鞋墊子都好吃啊”。比如泡泡豆干,超大一個,柔軟入味,有嚼勁。蝦滑悶蛋,除了口味的獨特,造型也是加厚版的“大鞋墊子”。
但這陣風并沒有持續太久,鞋墊子和餐飲是兩個相悖的話題,容易讓人聯想到不美好的事物,因此而降低食欲,所以這類創新并不提倡。同理,榴蓮雪茄也是如此,再美味的食材做成雪茄的形狀,都會減弱味蕾。
盤點這些“創新產品”,有一個共性是脫離了產品本身,讓顧客把目光轉移到產品以外的事物上。好比這些年流行的瀑布系列、千絲系列,顧客不在乎是土豆還是蘿卜、蓮藕,在乎的就是形狀好看,有視覺沖擊。
而這些直接影響的是復購問題,一次性消費沒問題,第二次消費大多數人基本不再會沖著外形去了。
03
創新要有邊界感
這3類食材或成流行趨勢
綜上,為了創新而創新的產品,往往不會得到市場認可,顧客究竟需要什么產品?新品能為顧客帶來哪些價值?考慮清楚這些再上新也不遲。
根據觀察和總結,餐見君發現這3類食材或成2025流行趨勢,以供參考。
1、隨著大眾對國潮文化的自信,非遺走進餐飲
企查查數據顯示,近十年,我國非遺相關企業注冊量逐年增加,2023年共注冊3.6萬家非遺相關企業,創近十年注冊量新高。今年前11個月,我國非遺相關企業注冊量同比增加5.8%至3.4萬家。
在當今的餐飲領域,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是傳統非遺與餐飲行業的結合,這不僅僅是文化的傳承,更是一種商業策略的創新。
越來越多的品牌注意到“非遺”背后的商業潛力:表面上看它是一種文化、技能、表演形式,深層次地,它逐漸演變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年輕人愿意為此付出品牌溢價。
2、挖掘地標食材,踩中“地域熱”紅利
2024年,火鍋的口味創新重在地域風味挖掘。對于其他地方的消費者而言,地域風味新鮮感極強,故他們嘗鮮意愿很高。特別是在互聯網傳播的推動下,地域風味迅速出圈,席卷全國。
地標食材更側重于鮮明的地域特色,一方水土養育一方食材,特定區域下的特定氣候條件,才能生長具有獨特地域標識性的地標食材。地域食材中,內蒙古牛羊肉、山野食材較為熱門。
能把地標食材的故事講好,餐飲品牌就相當于同時打出了“優質”和“優價”的兩大優勢。同時結合創新的廚藝手法,把傳統的美食的味道進行升級,擴大宣傳形成具有地域辨識度的大IP,才有機會從餐飲的紅海中跳出去,創造原產地時代的新藍海。
3、健康風潮盛行,手工菜擠爆火鍋店
手工菜,正逐漸被更多火鍋店使用,進化的速度也在加快。既讓顧客看到了新鮮(打消安全顧慮),又讓產品產生了爆點,更易于傳播(產品流量),雙贏。
比起千篇一律、口味一致的預制菜,手工菜的價值感不言而喻,而且差異化十足,但同時缺點也很明顯——人工成本和效率,是制約手工菜的主要因素。
你怎么看待該事件?歡迎留言互動。
本文轉載自火鍋餐見,作者:星野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