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老虎賽跑的火鍋人
張冬 · 2024-09-19 09:16:12 來源:火鍋餐見
導讀:
兩個人進山打獵,遇見老虎,一人撒腿就跑,另一人朝他喊:“跑有什么用,你跑得過老虎嗎?”頭一個人邊跑邊說:“我不用跑贏老虎,跑贏你就夠了!”
“與老虎賽跑”的故事經常被解讀為,商家無需浪費極大的成本和精力去贏得市場、贏得時代,只需要贏掉競爭對手即可。
而實際上,在現如今的環境下,極大可能是,老虎一爪子拍死一個人的同時,用另一只爪子,再拍死另一個,然后把他們都吃掉。
01
產品、場景的競爭
正在慢慢失效
火鍋行業的競爭,早已進入白熱化、甚至是貼身肉搏。在一片被鮮血染紅的紅海中,企業如何贏得競爭?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搞清楚一個前提,即,火鍋行業的競爭到底進入哪個階段、哪個維度了,這正如妖精要吃唐僧肉,總會問上一句,唐僧,走到哪兒了?
談競爭,先看市場表現。
◎蒸蒸日上的餐飲行業
說個客觀事實,無論你的火鍋店生意如何,餐飲大盤卻是一直在增長;國家統計局數據表明,1—8月份全國餐飲收入累計達到34998億元,同比增長6.6%。
開年至今,官方記錄在冊的餐飲狀況,基本一路向好,同期相比漲漲漲,不出意外的話,今年的數據一定比去年更高,盡管大多數人過得一地雞毛。
火鍋餐見一直致力于報道火鍋行業的新產品、新場景、新品類、新趨勢等,也發現今年的情況確實罕見,一邊餓殍遍野,一邊歌舞升平,妥妥一個“饑餓的盛世”。
與老虎賽跑,在過去,有效;現如今,沒用。
你會發現,你的產品種類即便比同行豐富,仍舊抵擋不住營業額下滑的趨勢;任你產品力再強大,也抵不上隔壁9塊9代100;任你口味、擺盤創意通天,也頂不住同行帶著廚師來吃兩頓,然后,滿大街都是。
產品不行,就換場景,搞些“打卡風”,說實話,卷這玩意兒,顧客也就圖一新鮮,喜新厭舊是消費常態,你不可能經常砸了重裝、什么場景火就改什么。
◎砸無可砸的破爛風火鍋店
產品和場景為什么會失效?
先看一下消費者的“心路歷程”。顧客進到火鍋店,看到一個新品,會有兩個選擇,吃或者不吃。如果吃,還要看價格貴不貴,如果貴,與心理預算相差很大,很容易選擇不吃;如果相差不大,顧客可能還要多考慮一層“會不會踩坑、花冤枉錢”。
所以,從消費選擇上,點新品的“心理鏈路”會比較長,這也是爆品戰略的原點,用一道爆品占據顧客心智,讓顧客避免選擇和踩坑。但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因為可選的爆品實在太多。
這就是為何很多火鍋店上大量新品,顧客依舊點牛肉豆腐丸子青菜之類的“大通貨”——試錯成本高,不劃算。
說句題外話,從民生角度看,水電費燃氣費以及高鐵票等必要開支的漲價,一定會讓大眾壓縮非必要支出,老百姓的每一毛錢,都會用在刀刃上,也就是說,從顧客口袋里“摳出銅板”的難度,越來越大。
◎排隊不易,且行且珍惜
從商家角度看,如果產品賣價不高,就意味著成本不高,很容易被模仿,你費盡心思做的新品,結果店店都有,只不過滯后幾天,顧客為什么選擇你?如果賣價高,顧客則很容易放棄,但如果同行的供應鏈比你強悍,同樣的產品,成本卻比你更低,是不是直接釜底抽薪了?
所以,做產品不能只做產品,要賦予它更多的內容和內涵。
場景更不必提,基本是一次性的,沒人會因為你的場景好而選擇去你店里吃。
在顧客的心里,場景只有正式和非正式兩種,“正式”就是一板一眼地宴請,保證不出錯;“非正式”則是家庭聚餐、朋友聚會等。
即便場景再出挑,也不是顧客進店的理由,這也是很多新店前幾個月生意好的原因——場景新鮮,但“消費勁兒”容易過,只見新人笑,不聞舊人哭,留下顧客的,還得是“體驗”,包括產品搭配、擺盤、服務、動線設計、性價比等等。然而,這些都是前提,不是必殺技。
老虎,真的追上來了。
02
模型的競爭走到“提效”階段
下一個競爭維度在哪兒?
產品和場景正在慢慢失效,新模型有沒有前途?
近一年來,自助火鍋和小火鍋逐漸有崛起勢頭,企查查數據顯示,與自助火鍋和小火鍋相關的企業,從1—8月分別增長57.8%和59.5%,皆屬于增長較高的品類。
為何自助火鍋和小火鍋會增長強勁?
從商家方面看,這兩個模式都在效率上發力,無須太多服務員,顧客自拿自取,省了人力成本,而商家要做的核心只有一個——打穿供應鏈。
將SKU做到極致,目的是為“高品質低客單”服務,好吃不貴,自然生意興隆。
從顧客層面看,來吃自助火鍋和小火鍋的顧客,主要是沖性價比而來,服務只要做到“不討厭”就算中上,因為顧客的關注點不在于此。
像郝阿娘鮮切牛肉自助火鍋,每到飯時,店店爆滿,晚上10點,產品就已基本沽清,且半年簽約200多家店,跑得飛快。
另外,郝阿娘從自助火鍋里又切出一塊蛋糕來,即“牛肉自助火鍋”,給人的價值感很足。
畢竟,牛肉隨便炫的火鍋店還不多,顧客會不自主地對標普通的牛肉火鍋店——單點牛肉,很貴。
小火鍋也是如此,客單價更低,尤其是旋轉小火鍋,人均二三十塊錢,能吃到100多款產品,全程自己動手,廚房只負責出鍋放菜,服務員也只負責收桌打掃,節省很多成本。
當然,前提依舊是供應鏈給力,如果成本居高不下,浪費的食材都夠商家喝一壺的。
在當下的消費環境,效率的競爭還有一定紅利可吃;走過模式(效率)的競爭,下一個維度就會走入“形而上”,來到“文化競爭”層面。
文化的競爭分兩個方向,一是內部,一是外部。
所謂的內部文化競爭,是企業價值觀之間的競爭,如果企業文化建設得好,就可以自動形成一種機制,推動組織的發展,對于那些不符合企業文化發展的人,會自動進行剔除(篩選掉),以確定企業良性發展。
最典型的如胖東來,企業信仰自由與愛,崇尚精神自由和行為自由,不束縛員工;尤其是愛,人家第一個愛的不是顧客、不是同事,而是自己,順序分別是,愛自己、愛家人、愛員工、愛顧客、愛社會,從順序看,胖東來似乎“得道了”,把內心充盈和幸福體驗放到第一位。
相比之下,阿里的文化多少有點格局小了,“客戶第一、團隊合作、擁抱變革、誠信正直”。
一個站到人性的角度,一個站到企業角度,雖無對錯,但高下立判。
關于外部文化競爭,一言以蔽之,是一種“讓顧客感知到企業文化以區分同類型品牌”的競爭。
舉幾個例子比較能說明問題。
巴奴,用“地標食材”四個字刷新顧客認知,屬于產品文化;慫火鍋,給顧客快樂氛圍的認知,更傾向于娛樂文化;海底撈,基本滿足顧客所有需求,給人以服務文化認知,但這兩年的海底撈,對產品也有了更深層次的挖掘,像6月份海底撈在貴州雷山縣舉辦了一場海底撈“雷山魚醬酸開壇儀式”,發布酸湯鍋底,而且海底撈還表示,未來會將苗族舞引入門店。這種產品尋根的做法,也屬地域文化層面的競爭。
說兩個異業案例,費大廚辣椒炒肉,核心競爭點的是大廚文化;像米村拌飯,競爭的是朝鮮族的料理文化,但目前米村并未強推這一文化,顧客認知還不夠深刻。
所謂的文化競爭,通俗點說,是“內容的競爭”,你的產品、場景、模型、創意品類,究竟有沒有賦予更多的內容來引起顧客的共鳴和共情,以至于讓他們乖乖交出口袋里的幾個銅板。
最后
老虎來了,要跑;跑贏老虎,幾乎不可能;跑贏同行者,似乎也意義不大。
那么,誰最重要?
做生意、賣東西,誰出錢,誰就最重要。
如果換個角色,你是老虎,你會怎么做?你肯定會了解獵物出沒的位置,喜歡走哪條路;他們的飲食習慣怎樣,諸如在哪里吃東西、在哪條河邊飲水;還有他們喜好什么,是水果,還是肉類。
老虎的視角,是狩獵的視角,而現在大多數人,基本是獵物的視角,眼看老虎撲來而無能無力。
跳出自身、跳出時代來看競爭,其實挺難的,但生存之路,從來不易。
(本文轉載自火鍋餐見,作者:張冬)
聚沙,方能成塔;共好,才能更好。“第四屆中國餐飲品牌節”將于2024年9月23-26日在廣州盛大開啟。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