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串串火鍋新模型,看漸變的場景趨勢
張冬 · 2024-09-05 14:18:31 來源:火鍋餐見
導讀:
串串,作為火鍋的一個大品類,水平一直在線,且增長較快,近日,火鍋餐見探訪了一家新型串串店,或能給你帶來一點新思路。
01
一個串串店
吃出三個場景
一個人吃串串,吃到最后,竟圍了一群人,啥體驗?
這家串串店,開在鄭州高新區,店面不大,不到百平,進門是個曲直高桌,桌子上有3個鍋,均為6宮格。一個人可以吃,多人聚餐也行。另外,桌上還有個小烤爐,一直轉著肉串。
很多人稱之“酒吧串串店”,因為這家店不僅有串串,還有酒,各式各樣的啤酒、果酒和飲料,酒瓶稀奇古怪的造型,顏色迥異的酒,在吧臺燈光的照射下,平添幾分文藝和創意。
墻上的文案也把情緒拉滿,“鄭州鄭州,有喜有憂”“人生苦短,懟滿懟滿”。
如果不買酒水,只吃串串,價格并不高,一人食套餐是32元,含鍋底、小料和30元的串;2—3人餐,含鍋底、小料和90元的串;如果喝酒,1—2人餐包含鍋底、小料、10元的串和12瓶百威啤酒。
不管是吃頓飽飯,還是呼酒買醉,都挺劃算,不至于當天喝高了次日悔恨花錢太多。
串串本屬火鍋品類,具社交屬性,這家店則利用布局,兼容了一人食,換句話說,這家串串店,同時擁有了“社交屬性”和“快餐屬性”。
在社交平臺上,對此串串店不乏溢美之詞,有顧客評價說,一群“I人”(內向人)通過一頓串串,吃成了“E人”(外向人)。
當然,這家店的關鍵點,并非要把I人逼成E人,而是用一個具有社交屬性的品類,抓住了一波不愿社交的人,或者說,一個多人食的品類餐廳,也包含了一人食就餐場景。
從場景角度看,這家店的標簽,無疑是“串串+酒吧”。
前些年,“火鍋+酒吧”的品牌層出不窮,但最終結果都不太好,畢竟,這樣的場景,與年輕人喜歡“轉場”的習慣背道而馳——吃完火鍋,下一場,去酒吧。
而這間酒吧串串,包含了一人食和多人食,包含了多人酒和一人酒,如果想喝酒,串串就成了佐酒小食;如果想吃飯,那就直接吃串吃到飽。
這家餐廳面積不大,與傳統的酒吧和串串都不相同,二者奇異的組合,給人一種獨特的體驗,即是“我選擇的余地很多”——可當酒吧、可當火鍋店、可當快餐。
一個店同時提供三種場景,且不沖突,確實很妙,而且餐廳氛圍很好,很多顧客喝到興起時,還會自彈自唱,并引來“合唱團”,對于E人而言不算什么,對于I人而言,這則是份難得的體驗——既想趕緊離開,又想多待一會兒,看看他們還有什么花樣。
這家店不同于平常“串串+酒吧”的是,更像路邊的麻辣燙攤位,搬到了一個文藝的酒吧里。
02
火鍋行業不斷涌現的新場景和新模型
誰在主導?
一般而言,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內在原因和合理性,火鍋的新場景、新模型的出現,也是如此。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些?背后又是誰在主導?
回答問題前,我們不妨回顧一下這些年涌出的新場景和新模型。
對于火鍋、餐飲行業而言,疫情是個分水嶺,意味著好日子即將結束,洗牌亂斗大內卷開始。
疫情之始,地攤火鍋、市井火鍋嶄露頭角,以接地氣的裝修,粗獷的擺盤,只重產品的態度,贏得市場歡心,關鍵是小份菜居多,直接將過去大份菜的價錢砍去一半多,在大眾收入銳減的時候,無疑是困的時候送個枕頭,像瓜西西火鍋、七七地攤火鍋、阿光正傳地攤火鍋(后改名“阿光火鍋局”)、趙美麗火鍋,都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代表。
雖然后期的市井火鍋和地攤火鍋都有升級,增加很多品類諸如甜品、飲品、包子、炒飯、鹵味之類,但已與當初存在的“天時”完全不同,市井和地攤火鍋四起,同質化太重,急需更多的產品來豐富,諸如后火鍋、朱光玉、鹵校長、楠火鍋、萍姐火鍋等,逐漸走入大眾視線。
隨著疫情封控的初見成效,大眾的民族自豪感爆棚,崇尚中國文化,于是,國潮風、新中式風來臨,像程碟衣火鍋館、郭鐵柱泥爐老火鍋、有閑火鍋等,都是代表。
同時,由于生產逐漸恢復,偶爾封控,所以,大眾更傾向于珍惜難得休閑時光,于是露營風、庭院風、公園風四起,甚至中間還有個圍爐煮茶出來,一些火鍋店開始+酒吧、+KTV、+劇本殺、+密室逃脫之類。
毫無疑問,這些場景都是曇花一現,吃是吃,玩是玩,屬性不同,非要混到一起,肯定出問題。
放開后,大環境依舊不好,大眾對未來預期悲觀,儲蓄上漲,錢包收緊,傾向于吃性價比高的火鍋,于是,鄰里火鍋、街坊火鍋、菜市場火鍋出現,從招牌上告訴消費者,我是你鄰居,我很平價、我不會多掙你錢。
即便商家再不掙錢,點菜的時候,顧客還是要再三思量,看到貴的菜品,多少還會有些壓力,那就不如一口價,直接付清,東西隨便吃,于是,自助火鍋興起,像郝阿娘、譚三娘、潮七牛、鍋先生等,都以鮮切牛肉為主打,跑得很快;當然,自助小火鍋也開始瘋狂生長。
如果社交費錢,那就省去一些無效社交,自己吃,所以2023年下半年至今,一人食很火爆,像快餐類品牌如米村拌飯,像砂鍋類品牌羅媽砂鍋,還有渣渣牛肉的頭部品牌千牛刀,都在這段時間飛速增長。
目前來看,大眾消費仍處在一人食和輕社交的持續階段,自助火鍋和一人食,也仍將在一定時期內主導火鍋市場。
從上述的場景和模式來看,不難發現,新事物的誕生正是立足于“天時”和“消費觀”,如果天時已過,品牌還沒做出改變,那么,淘汰只是時間問題。
這也是國家一直提倡產業結構升級和轉型的重要原因。
回過頭看串串酒吧餐廳,它切中了一人食的天時,并融入酒吧場景進行了差異化打造(或者說升級),就會讓人有嘗鮮的欲望。
但其中存在一個難點,即,酒水的利潤比串串高,老板會加重酒水的部分,而忽視串串的品質和性價比,這么一趨利,就成了一人酒,而非一人食,自然失去天時。
稱之難點,是因為老板要不斷地跟自己的內心做決斗。
最后
任何一個場景、模式的出現,都不是憑空而來,即便是憑空出現,也是空中樓閣。
民以食為天,這個“天”,對于火鍋老板而言,理解為“天時”可能會更好,以便時刻警醒自己——給老百姓提供的產品,必須符合趨勢。
(本文轉載自火鍋餐見,文:張冬)
聚沙,方能成塔;共好,才能更好。“第四屆中國餐飲品牌節”將于2024年9月23-26日在廣州盛大開啟。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