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翻3倍,飯點排不上隊!火鍋變“快”了
田果 · 2023-12-29 08:51:25 來源:火鍋餐見
1、火鍋變“快”的3個表現
2、從消費端和投資端看該趨勢
3、火鍋最終要平衡效率和體驗
火鍋新物種層出不窮 共性是“快”
最近,上海街頭驚現火鍋新物種——杯裝火鍋,不僅線下實體店接連開出,已有品牌開到86家店,而且該物種在外賣平臺上也銷量突漲,月銷量3000+、5000+的比比皆是。
有人問了,杯裝火鍋和兩年前一陣風的火鍋杯啥區別呢?
一、名字上改頭換面,不再叫“火鍋杯”,而是統一叫“杯裝火鍋”。
二、杯裝火鍋產品更加貼近火鍋品類,從鍋底到蘸料,保留了火鍋最有識別度的部分。
三、杯裝火鍋除了純外賣門店,也開出了不少街邊店、商場店。
◎產品線更加豐富的杯裝火鍋
暫且不說它這次“翻紅”到底能紅到什么程度,綜合今年火鍋界的種種表現,我們發現,一個趨勢呼之欲出——火鍋越來越“快”了。
今年,火鍋的“快”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請往下看。
1、品類朝著“快、下飯、性價比”進化
上月去成都,火鍋餐見發現兩個牛肉火鍋新物種:鮮燒牛肉、渣渣牛肉,在當地都非常受歡迎,有的店飯點去的話甚至都排不上隊。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可以把鮮燒牛肉理解為,煮一鍋東西,燒十幾樣東西,再蒸三四樣東西,共同組合出了極致的爆品組合,和極致的高效率、標準化操作。
◎定價不高的鮮燒牛肉,火鍋餐見攝
鮮燒牛肉屬于中小餐飲類型,選菜品、上餐速度快,預制鹵肉又有口味保證,又能跟小火鍋一樣進行涮煮,人均30元,卻切中了消費者的多種需求,代表品牌有牛五弟、牟子胡胖、張仙森等。
而渣渣牛肉更像是有料火鍋,搭配米飯吃鍋底,再進行涮菜,既下飯又滿足。這類門店外形很像“蒼蠅館子”,實則內有乾坤,顧客跨越各個年齡層,代表品牌有唐霸虎等。
◎超級下飯的渣渣牛肉
這兩個細分品類是原本就存在的地方性美食,被市場挖掘放大后,跟火鍋大賽道形成了差異化路線,并朝著“快、下飯、性價比”進化。
2、大牌扎堆開小火鍋,悄悄占領北上廣
“29.9元一位自助小火鍋”“人均不超過40元吃到撐”……今年,一批平價自助小火鍋正悄悄占領北上廣!
一方面,曾經盤踞在三四線城市,甚至縣城的平價小火鍋們,正在向一線城市發起進軍。農小鍋、小涮哥、森季旋轉火鍋等一批區域性平價小火鍋正在加盟擴張,進行全國化布局。
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火鍋品牌和快餐品牌也盯上了小火鍋這一品類。曾經的火鍋霸主小肥羊的上海某商場店,已開啟了“旋轉小火鍋”模式;近日,海底撈連申7個“下飯火鍋菜”新商標引發關注。
◎小肥羊回轉火鍋
再如大斌家在全國100+門店上線了一人食小火鍋,創始人金斌說,“在增加一人食小火鍋后,大斌家營業額實現了大幅增長,門店業績至少增長了三成,有的店甚至翻了三四倍”;
芳竹園火鍋開出芳小竹嗨轉火鍋,創始人梁繼坤告訴火鍋餐見,“后疫情時代消費的場景發生了一些變化,小火鍋一人食在上升,圍餐在下降,所以做了一個小火鍋品牌,很受歡迎,4個月開出11家店”。
3、菜品小份化、自助化、價格平價化
第三個表現就是相比小火鍋,更偏向火鍋化,但相比大火鍋,更偏向快餐化。
好比海底撈自助火鍋子品牌嗨撈,其中,鍋底分別為29.8元和19.8元,自助菜品6元到26元不等,牛肉類產品最高49元,自助小料更是4元/位,人均只在60-80元左右,價格更親民。
◎嗨嘮火鍋
這種模式最核心的特點就是基本照搬了火鍋模式,同時菜品上做小份化,自助化,價格實現平價化。
還有最近很多餐飲老板都在打卡無錫的歪胖子重慶老火鍋,采用自助、半自助結合,菜品最貴19塊8,人均70多元,像現切的牛羊肉、毛肚、黃喉等19.8元/份;黃辣丁、美蛙、午餐肉等售價13.8元/份;素菜售價6.8元/份。
相比大火鍋而言,這是一種火鍋快餐化的轉型,但相比客單價更低的小火鍋而言,這種模式依然偏火鍋化,具備一定的社交屬性。
從消費端和投資端 看火鍋快餐化
毫無疑問,火鍋在變“快”上,一直在努力。火鍋餐見認為,這取決于兩大因素。
消費端:唯有性價比,匹配弱消費
還記得12月初,#女子吃195元火鍋收68元鍋底費#話題登上熱搜嗎?以前“沒有什么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現在“真的需要一頓人均150的火鍋解決嗎?”
美團數據表明,餐飲消費價格帶增速呈N型分布,中低價格消費增速更高,其中30元到40元最高。而上述所說品類,客單價幾乎都在20~80元,顧客會覺得“花小錢辦大事”,比較符合當下“平價優質”的消費趨勢。
站在餐飲消費端來看,如今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已變得越來越高,人們在吃吃喝喝上花錢更為謹慎了。
消費意愿降低已反映在實際的火鍋消費上,2023年上半年,海底撈人均消費從去年同期的105元下降至102.9元,而2020年這個數字是110元。
◎餐飲品牌客單價下調趨勢明顯
消費在降級,但是需求在升級,越來越多低價高質的產品被投出了“贊成票”,這種大環境下,唯有性價比,匹配弱消費。
這個世界沒有神話,只有樸素的道理:便宜的打敗貴的!
投資端:低成本開店,小模型成首選
我們換個思考方式,盤點今年爆火的類火鍋,像冒烤鴨、砂鍋、火鍋米線等,不難發現,它們的共性是標準化程度相對較高,制作方法相對簡單,因此一個小型門店對于人力的專業度要求相對低,且需要的員工數量較少,通常在3~5人之間。
◎餐飲品牌客單價下調趨勢明顯
同樣的邏輯,在當下的大環境下,投資者兜里也沒錢了,所以無論是小白創業,還是老饕入局,他們都會選擇投資較輕、模式較為靈活的項目,有業內人士預測,小餐飲模式在未來兩到三年或將成主流投資。
但并不意味著大店就不能做,只不過它們的投資更重,回本周期更長,承擔的風險較高。
在壹鳴餐創創始人劉一鳴看來,2024年的火鍋餐飲市場,小模型、休閑正餐,區域性小眾品類,諸如酸湯火鍋、鮮燒牛肉等都將迎來新的契機。
說到最后
毋庸置疑,火鍋賽道是“卷王之王”,今年,火鍋品牌紛紛尋找新出路。
但無論形態上怎么變,其本質都是火鍋品類在效率和體驗兩個維度嘗試平衡——既要高效率,也要保留價值感和體驗感。
?
本文轉載自火鍋餐見;作者:田果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