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餐飲如何撬動大未來?2018年這9個新趨勢你值得學習
龔偉 · 2018-01-05 09:39:25 來源:紅餐網
新的一年又到來了,餐飲行業也發生了很多新的變化。行業不斷地變化和洗牌,每天都有新的事物出現,老的東西被淘汰,餐飲市場就是一個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大舞臺。
今年是我轉行業做餐飲的第五個年頭,我來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以及對餐飲市場的觀察和研究,來說說我預測的小餐飲未來發展的新趨勢。僅代表自己的個人觀點,歡迎更多的思維碰撞。
趨勢一:口味越來越重要
口味越來越重要這句話我想應該沒人會反駁,即便很多認為營銷大于天的商家,他們也不敢忽視產品口味。如今餐飲市場的廝殺越來越慘烈,口味不行就意味著你將可能首當其沖被市場淘汰。
產品的口味的“行”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是好吃 ,二是特色。很多餐飲人喜歡打著做最好吃的xxx的概念,倒逼自己,到最后發現把自己逼到了一個非常被動的位置。人人都想有西北那樣的“閉著眼睛點,道道都好吃”的豪邁,但畢竟不是每個餐飲店都有西北那樣的資金實力,團隊實力,技術實力,以及做事的效率和魄力。百人百味,對于小餐飲商家來說,滿足一部分人的口味勢必要丟掉另外一部分人,那么在這個時候特色就顯得尤為重要,做一個特色的口味就等于是創造了一個競爭的藍海,用一種降維的方式把自己從傳統的競爭和比較中脫離出來,這個時候,好與不好就是一個不太好說的概念了,重要的是顧客對你這個特色的認知度有多高。
比如,我們做的砂鍋品牌鍋沸沸,在研究了市場之后把口味定格在了醬香砂鍋,這是一個新的領域,定義了醬香砂鍋的新概念,那么不管顧客喜歡還是不喜歡,只要當他想到醬香砂鍋的時候,肯定就會想到我們。
趨勢二:技術越來越不重要
都說口味源于技術,那么口味很重要,技術卻又為何不重要呢?
我接觸過很多小餐飲店,也認識很多餐飲行業做上游供應的朋友,就拿西安最普遍的肉夾饃這一產品來說吧。
我認識不少賣肉夾饃的老板,很多都是夫妻兩人開一家小店,起早貪黑,買面買肉買料,和面打餅燉肉做夾饃,努力一整天賣一百個夾饃已經累的夠嗆。重要的是產品品質還不穩定,哪天兩口子吵架了,做事心不在焉,餅可能就打的沒平時好了。哪天不小心火候沒把握好,燉出來的肉就沒平時香了。技術是他們得以謀生的根本,同時又成了影響他們發展的軟肋。
還有另外一部分餐飲店,會選擇和第三方供應商合作。我有朋友就在做這一塊,他們十幾個人的小團隊,專做肉夾饃餅十幾年,做出來的品質要比大部分個人做的好得多,而且在成本上也有極大的優勢,每天出餅10000多個,為從西安到全國各地的近上百家餐飲店和餐飲品牌服務。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的客戶里有一個賣肉夾饃的大嬸,一個人推著三輪車在夜市做了好多年,餅和肉都由他人配送,她自己只需要現場加工售賣,一個人一天就能輕輕松松賣兩百多個夾饃。
對比一下那些自給自足的夫妻店,這樣的餐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為餐飲人解放了生產力,同時又更大化的保證了品質。
在這個專業分工越來越細的時代,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是未來的行業發展趨勢。對小餐飲人來說,與其辛辛苦苦全套做又做不精,不如掌握好經營生意的本領,把技術交給專業的人來搞定,專注于一處深挖,勢必更讓生意變得更加簡單又高效。所以說,技術對于做產品的人來說很重要,對于經營生意的人來說,經營本身可能更重要。
趨勢三:容易標準化的項目更具發展潛力 ?
人是萬物的尺度。在未來,無論什么行業里,人才都是最稀缺的資源。我們常常羨慕肯賣這樣的超級品牌可以開到全世界,在我們中國卻很少有這樣的超級品牌,最根本原因就是標準化的問題。
真功夫率先解決了標準化的問題,所以就成了第一個上市的快餐品牌,火鍋行業最容易標準,所以火鍋就成了紅遍全國的超級餐飲品類。傳統的餐飲行業,對人和技術高度依賴,所以很難在規模上做起來,這樣做很大程度上就是守住了匠心,卻失去了市場發展機會。
我服務過的一個做淮揚菜的品牌,產品一級棒,發展卻舉步維艱,原因就在于淮揚菜操作難度極大,人才培養難所以人才稀缺,造成了高成本,高度依賴,規模做不起來,市場占有率低,所以越做越小眾。
所以,未來的餐飲業,越容易做到標準化的,越是能被大眾接受的品類,會在市場上越有競爭優勢,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像正新雞排,絕味鴨脖,老臺門包子,包括數不盡的茶飲等這樣的品類和品牌,在未來的餐飲市場勢必會具有更大的競爭力。
趨勢四:小餐飲會逐漸向便利店模式靠攏 ?
基于更加精細的行業分工,高度的標準化和便捷的物流配送,以及各行各業的跨界整合,餐飲行業以及逐漸從傳統的的重模式走向輕運作模式,基于上邊趨勢二和趨勢三提到的,因為專業性和便利性,以及各種現實條件的限制,越來越多的餐飲店會選擇和第三方供應商合作。
在目前的高租金壓力下,餐飲店都越來越小,很多小餐飲店面積只有二三十平,廚房面積會更小,原料制作和加工將會成為一大難題。對于個體店來說,建立專門的加工間是不夠現實的,那么選擇加盟與合作就是最佳的途徑。
例如,西安本地有一家比較大的餐飲連鎖公司,自己沒有一個產品,沒有一項技術,但是連鎖店已經開到了全國各地,有過了解的人想必已經猜出來是哪一家了,這里就不提名了。
再比如比較有名的魏家涼皮,今年也開始做便利店,做出了一個便利店+餐飲的新模式,用事實證明了這個趨勢是對的。
在不久的未來,我相信一個做傳統零售的人來做餐飲或許會做得更成功,因為你只要做好品牌和店面運營就可以,產品可以自由組合和調整。找市場上最好的供應團隊,A的涼皮,B的夾饃,C的小吃,D的飲品,然后再根據市場反饋及時做調整和改變,這或許就是未來餐飲業的新零售模式。
趨勢五:夫妻店不會消亡,但會換一種形態綻放 ?
很早以前我就下過夫妻店必死這樣的結論,這個死說的不是夫妻店的徹底消失,而是傳統模式的消亡。
傳統的夫妻店會采取防守型的經營方式,所謂防守型方式,指的是跟著市場和用戶走,用戶想吃啥就做啥,只要有需求就增加新的供應,到最后就形成了我之前《為什么產品越多的小餐館,收入反而越少?》這篇文章說到的局面。這樣的夫妻店是沒有出路的,有出路的夫妻店應該是那種可以和時間賽跑,用時間打敗對手的小店。
在我觀察餐飲的這幾年時間里,見過太多比較有特色的小店的消亡,讓人不得不惋惜,很多店產品沒有錯,模式也沒有錯,錯就錯在人這塊,高額的人工支出和團隊本身的不穩定性,導致了很多小店的夭折,作為餐飲人的我對此也有深有體會的,相信很多餐飲朋友也會感同身受。夫妻店是一種比較穩定的結構,適合在一個單品項目上深挖,做出爆品,最后從中獲益。
我有一個朋友,做東北熏肉大餅,一家人經營一家小店三十多年,三十年來不擴張不激進,始終如一,終于將口碑做成了全西安第一,做成了很多人青春的回憶,每天都有很多食客慕名而來,在整條街生意都蕭條的季節,他們家依舊生意火爆。
我住的樓下晚上路邊有一對夫妻推著三輪車賣炒面,每天從五六點忙到晚上凌晨十二點多,堅持了十多年,夫妻倆在我住的小區買了兩套房。我還聽過一個最勵志的故事是我一個朋友的朋友,一個湖南的小伙,在一個大廈樓底下擺攤賣臭豆腐很多年,最后一步一步的把后邊的整個大廈買了下來。
夫妻店最好的經營模式就是做長線生意,一輩子很長,就像婚姻一樣,熬過七年之癢,山重水復疑無路之后,必然會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
趨勢六:合伙將成為新的餐飲人才模式 ?
和夫妻店對應的一種形態就是做連鎖品牌,品牌最重要的因素,除了產品就是人,這是一個全員創業的時代,雇傭制已經逐漸成為上個時代的模式,合伙制才是未來一切商業活動的核心模式。
在科技領域,全員持股,才造就了今天的華為。在房產領域,給員工分股權才有了碧桂園幾年間七倍的市值增長?,F在很多餐飲品牌也已經將公司直營和加盟相結合,“風險共擔,合作共贏”,已經成了未來餐飲企業擴張的新趨勢。
股權眾籌和股權激勵,能夠讓員工完成從打工的心態到創業的心態的轉變,從替別人干到給自己干,這樣才能激發每一個人的積極性。聰明的老板眼光一定更長遠,格局和視野一定會更大,會明白把蛋糕做大 比分更多蛋糕更重要的道理。
所以,未來的餐飲競爭本質上是對人才的爭奪,還一味抱著雇傭的心態想要找人給自己打工的餐飲人,勢必會被淘汰。
趨勢七:小店面將會有更大的爆發力 ?
未來餐飲業最大的兩個支出,一個是人工,另一個就是租金,所以把店做小,由大而全到小而美是整個行業的一個趨勢。很多大的品牌都開始做小店,例如海底撈開始大量布局社區店,大董,淮揚府等高端餐飲品牌,也開始做副牌開小店。在西安、魏家涼皮、東東包這樣的連鎖品牌也都開始做小型的mini店,魏家涼皮還會做便利店里的店中店……在未來,開小店,做小而美,將會成為餐飲的一大潮流。
大店時代,比的是資源占有率和規模優勢,如今顧客越來越懶,市場的變化也在加劇,拿一家大店的錢開小店能開好幾家,從投資的角度來說這叫分擔風險,把雞蛋投在不同的籃子里。而且小店一旦把坪績做起來了,會比大店擁有更大的爆發力。
外婆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的坪績在業界都是遙遙領先的,還有向來只開大店的西貝,在他的十萬家門店計劃停止后也在謀劃開西貝小店,從規模和覆蓋面上進一步滲透更多市場,提升市場占有率。
趨勢八:小餐飲會逐漸從外賣戰場中出局 ?
如今的外賣市場如火如荼,但是對于大部分小餐飲商家來說,卻是一場災難。
外賣看似沒有租金,但是外賣平臺的高達20%-25%的提點,以及各種滿減活動優惠活動算下來,商家基本上賺不到啥錢,賠錢還賺不來吆喝,想要生意做起來還要花錢買排名買流量,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顧客支付著高昂的費用,怪商家太黑心,商家賠著錢還得陪笑臉。
我見過很多小餐飲商家吐槽外賣,但是又不得不受外賣的毒害,當年最有情懷做飯否做人人的王興,商人起來簡直會傷死人。物極必反是永恒的規律,當一個平臺只有掌握了技巧和資本的大玩家才可以玩,小商家完全玩不起的時候,這也許就是事情會出現新轉機的時候。
我也見過很多小餐飲堅持不做外賣,堅持不做團購,依然活的瀟灑自在的,小餐飲最應清楚的就是自己的定位和位置,不能隨大流,隨大流跟潮流只會被大的浪潮拍死。走出自己風格那也是真正的出路,雖然道阻且長,但并非完全不可抵達。
趨勢九:從“無品牌不餐飲”到“無IP不餐飲” ?
無品牌不餐飲這話已經喊了好多年了,導致的結果是現在的人只要開一家店就是品牌,有幾家店就是連鎖。很多人看著別人做品牌風生水起,自己做卻發現總是事與愿違,有了名字卻沒有名氣,有了名氣依然沒有人氣,這是為什么呢?
品牌的玩法非常復雜,而且是需要時間的積累和金錢的付出,還需要各種各樣的資源,很多品牌做了幾十年才小有收獲,一個剛入市場的店想做出品牌那就更加艱難。
很多聰明人早已跳出了品牌的范疇,在這個領域照樣做的風生水起,西安有很多這樣的店,比如賈三灌湯包,盛志望釀皮,馬文砂鍋,劉大胡子熏肉大餅,薛昌利面皮,還有各種馬家趙家劉家王家……用品牌概括這些可能有點不恰當,他們自己都不一定清楚品牌是啥東東,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這應該叫IP,盛志望,賈三、劉大胡子,都是一個個個體,通過時間的積累成了一個個人IP,從而帶動了生意,用時下流行的觀念來說,他們就是西安餐飲界的網紅。
對于小餐飲商家來說,IP可能才是比品牌更容易抵達的一個目標,無論是靠情懷,還是靠產品,還是靠顏值,只要抓住了自己的賣點和核心競爭力,然后用日復一日的努力去堅持,時間自然會給你答案。
本文由紅餐網專欄作者龔偉原創;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紅餐網”;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餐網對觀點的贊同或支持。加入作者專欄請聯系小編微信 :hongcw66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