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壇心面鄧國亮:做餐飲應講究從產品、服務到環境的綜合體驗
第一餐訊 · 2018-03-27 11:09:08 來源:紅餐網
用匠心來做良心產品,并用心服務好顧客。做餐飲好比完成一場戲劇表演,應當講究從產品、服務到環境的綜合體驗。
——老壇心面創始人 鄧國亮
2002年,33歲的鄧國亮涉足餐飲業。2014年,在負責某上市餐企產品線標準化5年后,鄧國亮回到湖南老家投資了老壇酸菜廠,每天研究怎么做世界上最好吃的酸菜。他一做就是3年,甚至成為“統一”老壇酸菜牛肉面最大的食材包供應商。如今,已近天命的鄧國亮懷揣再博一回的勇氣,毅然創立“老壇心面”,決心通過一碗面展現自己的經營智慧。
老壇心面創始人 鄧國亮
每個細節都決定最終品質
拿一碗面來說,湯是魂,面是骨,澆頭是面子。 目前,許多經營面食的連鎖餐飲品牌,都采用醬料勾兌湯底。有些紅燒牛肉面的湯往往有成色卻不濃稠,喝一口下去,只鮮不醇,就是醬料勾兌的口感。鄧國亮認為面的精華都在湯里,好湯需用心熬:原料得上乘(用牛骨、豬筒骨、老母雞)、時間需到位(當天現熬12小時以上),功夫夠持久(牛骨等需次日重復熬制工序)。這才是對待產品的態度。
?
招牌“老壇酸菜牛肉面” ?
標準化生產該發揮應有的作用,應該促進產品品質的進步,而不是下降,標準化背后也不可缺少匠心。 比如,面可以在工廠里被統一分包,但都必須是手工制作。比如澆頭里的酸菜是歷經兩次發酵,每次3個月的成果,而牛肉則是燉煮數小時才能出鍋的成品。所謂產品的匠心,就是為顧客提供每個完美的細節。常年掛在點餐區的“匠心做面”的匾額,時刻提醒著鄧國亮和他的團隊。
鄧國亮在湖南老家投資的酸菜廠,這里的酸菜都要歷經兩次發酵,每次3個月
服務并非客套,不該虛情假意
只要不出差,鄧國亮每天都會到店里吃一碗面,先以產品做得好不好吃,作為衡量員工服務標準的基礎前提。 不過,要想讓員工發自內心地認同服務的重要性,鄧國亮還在培訓上強調員工與品牌一起成長的理念,引導他們學習品牌文化。
相比外賣,鄧國亮更注重堂食。因為互聯網對餐飲的切入,外賣愈演愈烈的發展,反而促使餐企返璞歸真,重視以服務為特色的堂食。 ?“服務并非像一些商家讓員工對著進店的顧客空喊口號,而是要從遇見客人時的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來表達自己的歡迎,像迎接親朋好友那樣”,鄧國亮懇切地說道。
環境就是體驗,街邊店也要重視美
早在開店之初,鄧國亮就請來專業的設計師打造門店形象。盡管這只是一家簡餐廳,但鄧國亮認為吃面同樣是件講究的事,店內的陳設直接影響顧客的心情 。結果,他打造明檔開放式的點餐區,添置原木桌椅、古色古香的字畫花瓶。雖然他表示在品牌沒有進入規模化階段之前,未來仍以發展靈活的街邊店為主,卻不會效仿一般商家習慣性地把街邊店弄成蒼蠅館子,而是仍會嚴格設計每家門店。
點餐區“匠心做面”的匾額 ?
鄧國亮笑言,在餐飲這出“戲”面前,自己不敢稱是最優秀的“導演”,但會堅持從這三個方面出發,打造綜合體驗,為消費者奉獻每一場精彩的“表演”。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