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車“毒油”外,遍及餐館的“超大桶油”更值得思考
飛雪 · 2024-07-12 08:54:27 來源:壹覽商業(yè)
“細思極恐”的已不僅是罐車“毒油”。
2024年7月2日早上7:57分,《新京報》一篇題為《罐車運輸亂象調查:卸完煤制油直接裝運食用大豆油》的調查報道,迅速引發(fā)全民關注。
然而,距離報道發(fā)出足足過去9天,罐車“毒油”到底流向何處,仍未有任何“真相”予以披露。
事實上,不同食用油企業(yè)基于自身實際情況,大多采取港口管道輸送罐裝“一條龍”的作業(yè)模式,或是直接本地一體化加工生產。然而,既然有作業(yè)規(guī)范,食用油企業(yè)又是因何被油罐車司機“揩了油”?
罐車“毒油”引發(fā)全民熱議,這件“破天荒”的輿論事件誠然值得關注,但事關我們一日三餐“日常”的“另一種油”,及其背后更多鮮為人知的“秘密”,或也值得關注。
例如,各種小餐館、外賣商家動輒五六十斤裝的“超大桶”廉價油,是從哪里來的?其成分又是什么?是誰為其長期供應這種廉價油的?
罐車“毒油”事件一時半會難能畫上句號,但“另一種油”同樣需要引起我們關注。
罐車“毒油”外,難道我們身邊的“油”就真健康?
“吳曉波頻道”以罐車“毒油”計算稱,“以一罐車凈重31.86噸一級豆油計算,足可以裝滿31860瓶市面上一升裝的豆油瓶,按照一瓶油一家三口人吃來計算,相當于一輛混裝了煤油、食用油的罐車,將影響到近10萬個普通人的生命安全。”
然而,相比罐車“毒油”尚不知具體“流向”,我們日常接觸的“另一種油”又是否真的健康?
事實上,早在2022年,丁香生活研究所就以《扒了幾十份外賣,我們找到了打工人長胖的原因》為題調查發(fā)現(xiàn),外賣熱量高的背后,其最主要原因便是“用油太多”。“多用油”對外賣商家可謂“好處多多”,飯菜味道更香、賣相更好,且關鍵是能以“多放熱油”來大大縮短烹飪時間,進而出餐更快、外賣小哥等待時間也更短,對應的,這樣的外賣商家還往往會被外賣平臺在考核上占優(yōu)。
然而,在食用油越來越貴的當下,外賣商家難道甘做“賠本”的買賣?實際上,梳理丁香生活研究所,以及更多媒體報道可知,街頭餐飲小店、外賣商家等使用的食用油,多是以“棕櫚油”為主要成分、摻雜少許菜籽油、豆油等“混合而成”。
而相對于我們家庭烹飪使用的花生油甚至調和油等,“棕櫚油”可謂是多種食用油中價格最為便宜的一類。
不過,對我們上班族來說,若每日點的外賣都是這種“用油過量”的“杰作”,勢必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不利影響。暫不說減肥難減,甚至“瘦子”也會因為吃這種“油多”的外賣而變身“胖子”。更大的后果則不敢想象,像單位例行體檢中檢出的脂肪肝等,或與“油多”的外賣脫不了干系。
大量餐廳、外賣用油,都是“超大杯”原因何在?
事實上,放眼路邊大小餐飲店、時下火爆的燒烤大排檔,以及老百姓“閑人免進”的外賣商家“后廚”等,他們使用的油,無一不是“超大杯”。
而這些關乎百姓日常的油,到底是“放心油”還是或許也有罐車“毒油”,亦或是有黃曲霉毒素超標的“致癌油”等各種“問題油”?
若留意街頭蒼蠅館子小吃店,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使用的桶裝油,可謂是家庭5KG容量的“超超超大杯”。
動輒五六十斤一大桶的食用油,甚至讓面積有限的餐飲店鋪只能挪到“陽光下”的“角落旁”。而稍加注意,這些“超超超大杯”的桶裝油,基本上品牌、商標要么模糊不清,要么干脆就是一個赤裸裸的透明大桶,連生產廠家都不得而知。
盡管如此,但篤定的一點是,這些餐飲小老板使用的“超大桶”,一定是由上游食用油供貨商定期供貨。而這里的“上游供貨商”不過是真正“食用油大商”的“小散”而已。而或許在餐飲小老板面前“話語權十足”的“上游”“大商”們,實際上還有更大的“上線”為其供貨,方才能成就其成為掌控“一方水土”的“油掌柜”。
那么,這些“油掌柜”又是從何處拿到大批量“超大杯”食用油?這些重量堪比桶裝純凈水的大桶食用油,又到底是“純凈”還是“充滿各種食客不知情的雜質”?甚至就是罐車“毒油”、黃曲霉毒素超標“致癌油”的“終極流向地”?
事實上,除了“便宜”之外,這些“超大桶”的油,到底除了棕櫚油這種造價雖低、但只要不經常吃也對身體健康無大礙的“正規(guī)油”之外,是否有“地溝油”混入其中的可能?
如果不是地溝油,“超大桶”裝的到底是什么“油”?
地溝油究竟是否真的銷聲匿跡,無人敢打保票。但可以篤定的是,蒼蠅館子、外賣商家們,無不是唯利是圖,能少花一分錢,絕不會多出一個“子兒”。
那么,五六十斤的“超大桶”里,裝的到底是什么油?這些油,是誰生產的?緣何即便靠近看,這些“超大桶”或許是因反復利用的原因,而致使生產廠家、加工標準等、配料成分等“模糊”到難以辨認,甚至干脆就是一個透明的“大桶”,裝著殘留的一丁點兒剩油。
這些油,是不是健康的,如前文所述,即便是正規(guī)的“棕櫚油”,長期食用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而無論是何種油,它們到底從哪里來?又是以怎樣的低價持續(xù)獲得上游供貨商的供貨?
這一點,從“地溝油”成本忽略不計,到近年來火爆電商平臺的大桶土榨花生油動輒三五十元能買五斤還多的價格看,街頭餐館、外賣商家、大排檔、小吃店等使用的動輒五六十斤裝的大桶食用油,其價格勢必會比老百姓在電商渠道下單的價格低得多。
然而,無論是農家自榨油還是棕櫚油,甚至“重啟地溝油”,其中“富含”多少黃曲霉毒素,不得而知。
一“油”激起千層浪。“細思極恐”的已不僅是罐車“毒油”。
因為,就連油罐車司機中途或也大概率會吃蒼蠅館子、外賣店的“問題油”。
而難道上至“棕櫚油”,下到“地溝油”,只有罐車“毒油”流向的真相值得追究和問責么?
結語
面對剛剛復蘇的餐飲業(yè),“超大杯”食用油的流通產業(yè)鏈,無論作為食客還是公眾,都有身為公民最基本的知情權。
因為,唯有知情,方能做出是否前往就餐的決策;唯有知情,方能集結“大伙”的力量,向使用健康油的餐戶叫好,向悶著良心使用“問題油”的商家予以嚴查。
而除此之外,為餐館廉價油供貨的上游“大商”,藏在餐飲商家“超大桶”的背后,又有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
本文轉載自壹覽商業(yè);作者:飛雪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