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餐飲新消費,復制到香港
麻吉 · 2023-07-31 14:14:18 來源:霞光社
如果你最近走在中國香港的街頭,會發現一些變化:上海性價比精品咖啡品牌Manner,廣東的林香檸、茶救星球等新茶飲品牌,源自北京的貓抓烤肉,都如雨后春筍般在這里冒了出來。
而且,不出意外,今年在香港還能吃上西塔老太太、太二酸菜魚、遇見小面等內地常見的餐飲品牌。
之前,想要在香港吃一份“內地連鎖家常菜”可并不是件容易事兒。
在被譽為“世界美食之都”的香港,并不缺乏中餐品牌。但不論是傳統中式酒樓、連鎖餐廳或是夫妻小店,大多均誕生于香港本土。近年內地具有一定規模的餐飲品牌打入香港的例子,對不少人來說,記憶還停留在2017年海底撈油麻地開店,以及2018年喜茶進駐沙田。
相比香港餐飲市場的“一成不變”,過去幾年,內地新消費品牌層出不窮,也受到香港消費者的追捧。疫情封關期間,港人的消費熱情甚至催生了一波從深圳前往香港的“反向代購”熱潮。
不同于過去內地消費者從香港代購奢侈品和美妝產品,“反向代購”的對象主要是內地新消費品牌產品,從鮑師傅糕點、一點點奶茶到烤魚、酸菜魚、椰子雞等,都成為代購榜上的熱門美食。
今年香港通關后,終于可以“北上外游”的港人,將一腔打卡內地新消費品牌的強烈熱情,盡情釋放在了一江之隔的深圳。“一到周末,深圳福田和羅湖口岸附近的商場就被來消費的香港人擠爆了。”深圳居民王林感慨道。
“很多美食在香港都吃不到,為了圖個新鮮。而且內地餐飲性價比高,類似的食物和飲料價錢往往只有香港一半,服務質量也不錯。”常前往深圳打卡各類美食的香港消費者郭智鈞說。
對一些內地餐飲品牌來說,進入香港市場,看重的不僅是當地消費者的消費熱情。疫情期間,香港餐飲及零售行業受挫,部分商鋪租金近乎“腰斬”。而如今,隨著餐飲業熱度快速恢復,“低租金”成為品牌布局香港市場的重要原因。
01.內地餐飲進港,咖啡新茶飲領銜
今年1月,Manner在銅鑼灣世貿中心開出香港首店,成為第一家將門店開到香港的內地咖啡品牌。
近年,內地咖啡市場大戰正酣,一批本土性價比咖啡品牌崛起,撼動著以往外資咖啡巨頭的地位。如今Manner進軍香港,也有不少網友討論其是否會改變香港的咖啡市場格局。
Manner香港首店的店面及產品LOGO改為Maners Coffee,據所屬物業新鴻基方面稱,改名原因是原商標無法注冊。
圖源:Maners Coffee Instagram
在Maners咖啡店內的菜單上,顯示共提供9種咖啡飲品。其中,最便宜的是濃縮咖啡和美式咖啡,單杯售價僅20元港幣(約合人民幣18.3元),其他各式奶咖價錢普遍在30港元以上,分為大杯和小杯兩種規格。店內最貴的產品是燕麥桂花拿鐵,大杯售價為45港元。
相比之下,Manner內地門店的一杯美式咖啡售價為15元,普通奶咖價格約在15至20元,比香港版Maners的售價低了不少。
但在物價較高的香港,Maners咖啡仍然可以被稱為“平價咖啡”。Maners的門店開設在銅鑼灣世貿中心,而同樣位于銅鑼灣的一家星巴克咖啡店內,最小杯美式咖啡的價格為35港元,幾乎是Maners的兩倍。
“捧著20港幣的美式,感動到眼淚差點流下。”有網友在“香港版大眾點評”Openrice上留言道。
但說到咖啡口味,網友為數不多的留言顯示評價并不高。
“如果正巧路過想找個地方休息可以,要是來打卡就不用啦!”
“拿鐵很糟糕,牛奶加太多了,我覺得麥當勞的咖啡都比這個好。”
香港的咖啡文化遠比內地更為普及。一項數據顯示,港人平均每人每年要喝掉約250杯咖啡,遠高于內地的年均7.2杯。需求推動下,大批連鎖及獨立咖啡館遍布香港,港人對咖啡口味的評判標準也更高。
圖源:Maners Coffee Instagram
只是Maners的“超高性價比”,讓香港消費者對其口味更加包容——
“考慮到價錢便宜,總體而言已經很不錯了!”
“在這些大商場,20元以內的咖啡真心罕見,期望當然不會太大。”
而林香檸、茶救星球、檸濛濛幾家內地手打檸檬茶品牌,一杯檸檬茶在香港的平均售價在30元港幣以上,基本最便宜的也要28元港幣一杯。與香港本地奶茶店相比,這一售價并無太多優勢,更比臺灣連鎖奶茶店Coco都可、貢茶、天仁茗茶等貴出一大截。
除了幾家已經開出香港首店的餐飲品牌,今年計劃進軍香港的還有太二酸菜魚、遇見小面等。
“聽說太二酸菜魚要來香港了,我一定要第一時間去打卡。”香港居民黃旭說。他上一次吃太二酸菜魚還是在2020年,在深圳排隊幾小時后,晚上十點才吃上,“很想念這些內地的酸辣口味,如果以后能在香港吃到,會方便很多。”
02.香港年輕人需要新消費
事實上,香港并不缺乏高素質的中餐品牌。
作為中西文化和人才交融的國際化都市,香港不僅有著口味更地道的西餐、日餐、東南亞餐等全球多元菜系,中餐選擇更是非常多樣。從中式酒樓到平價小店出品的中餐,涵蓋了粵菜、蘇菜、川菜、湘菜、京菜等內地各個地方菜系,其中不乏一批獲得米其林評星的中菜館。
在日常消費場景中,內地風味的平價餐飲店是不少香港居民解決三餐的一大選擇。這類連鎖店或夫妻店形式的中餐廳,大多主打某類地域美食,例如云貴米線、四川酸辣粉、重慶小面、東北餃子等等,雖然一份粉面、水餃的價格較內地高出不少,但一般也只在50港元以內。
這些連鎖餐飲店或夫妻店大多誕生于香港本土,而要論那些先在內地闖出名堂,而后才進入香港市場的餐飲品牌則比較罕見。例如杭州酒家、四姐川菜等名字帶有明顯地域特點的餐飲店,實際上是由來港內地人創立的獨立品牌,連鎖化程度低、消費價格較高,但生意火爆。
此外,像是主打閩菜的連鎖餐廳莆田,實際上是來自新加坡的餐飲品牌;而名為“廚十三老壇酸菜魚”的餐飲店,則是由太二酸菜魚的美國團隊在香港開設。Openrice上顯示,其已在香港開出六家門店。
也有一些內地餐飲集團較早進入了香港市場,但多為酒樓類型店鋪,例如蘇浙匯、小南國等,更適合商務聚餐等場景,并不能完全適應香港新一代年輕人的嘗鮮消費理念。
“都說香港是世界美食之都,但在香港工作生活很多年以后,我竟然感到了飲食選擇上的單調和乏味。”在香港生活超過十年的白領王靜說,“相比一江之隔的深圳,香港美食稍顯‘一成不變’,前幾年內地先后火起來的牛肉火鍋、椰子雞、小龍蝦、新茶飲、中式烘焙等品類,我們要想吃到,基本上只能去深圳打卡。”
疫情前,深圳就是不少香港人度周末的首選地之一。在飲食選擇上,從椰子雞、小龍蝦、酸菜魚、四川紅油火鍋、麻辣香鍋、燒烤到新茶飲,不僅品類多樣,滿足了消費者的嘗鮮需求,價格相比香港也占盡優勢。
“前幾天我在香港奶茶店買一杯最普通的蜂蜜綠茶花了28港幣,之后還額外支付了4元加珍珠;而我周末在深圳喝的一杯蜜桃果茶只要14元人民幣。”香港消費者郭智鈞說。
32港幣對比14元人民幣,足以看出內地新茶飲的性價比之高,而且里面添加了各種小料,花樣選擇也更多。
“在香港如果不是想吃粉面水餃,而是想點菜吃,嘗試一些品質不錯的川菜、上海菜等,人均200元幾乎只是個起步價。點一份酸菜魚或烤魚的價格,是內地的兩倍。”王靜說,或許是為了迎合港人的清淡口味和健康理念,香港真正貼近內地,口味“接地氣”的中餐選擇并不多,比如香港雖然有許多燒烤店,但大多屬于日、韓風味,走的是精致路線,而少了內地燒烤“隨意中透出的煙火氣”,“水煮魚和烤魚好像也沒有在內地吃的那么香”。
圖源:探魚官方微博
這些都成為香港居民愿意前往內地消費的理由。
在疫情期間,受深港兩地間封關影響,香港居民無法“北上”深圳打卡內地美食,甚至推動了一波“反向代購”的熱潮。不少香港消費者選擇通過“代購”方式體驗網紅餐飲店,或購買一些在香港難以買到的食材。
圖源:小紅書
香港寶媽楊云在疫情期間加入了多個“內地買菜群”,群內的代購商品列表中,除了蔬菜水果和各類加工食品,還包括木屋燒烤、西貝等餐飲品類可供選擇。
“我現在還在用的一個代購群,下單起步價是350元港幣,可以送貨上門,支持微信或港幣信用卡支付。有時候我想吃椰子雞、臭豆腐或者是魚腥草了,就會在上面下單。”楊云說。代購群里提供的商品種類齊全,還經常有一些新奇的網紅食物,雖然價格沒有比在香港購買便宜很多,但因為下單流程方便,她疫情后仍在使用。
“來回一趟深圳單程就要一個多小時,而且現在香港很多人都涌過去消費,但我平時要在家帶孩子,所以代購對我來說也很方便,每次下單基本都要消費500元以上。”楊云說。
03.租金減半,去香港開店要趁早
對內地餐飲品牌來說,香港的身份特殊,既與內地文化相近,又可以作為出海的試水市場。
不少內地餐飲品牌選擇在此時進軍香港,有著一些更現實的原因。
同一餐飲品類,在香港的銷售定價會高出內地一大截,核心原因之一是需要分攤香港高昂的租金和人力成本。
而經過幾年疫情,香港店鋪租金正處于多年來的低位。
此外,目前香港餐飲業正處于不飽和狀態。過去由于疫情封關,香港零售及餐飲業受影響較大,包括香港百年老店蓮香樓等大批食肆,先后在疫情期間結業。據《信報》報道,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表示,過去三年,香港估計有約1000間食肆結業,而2022年香港第五波疫情期間,約3000間食肆一度停業,許多中式酒樓生意難以為繼。
直至今年第一季度,香港四大核心商業街的空置率依然居高不下。據第一太平戴維斯發表的《2023年第一季香港零售租賃市場報告》,尖沙咀廣東道有四成街鋪仍然待租,銅鑼灣羅素街、旺角西洋菜南街以及中環皇后大道中的商鋪空置率,分別為 27%、23% 及20%。
疫情期間空置店鋪變多,店面租金也隨之下調。不少內地餐飲店及特色小店正是看準了這一時機,以更低成本進軍香港。
香港餐飲從業者小譚認為,內地餐飲品牌進軍香港市場的誘因很明顯。在疫情打擊和經濟不景的大環境下,香港店鋪租金已從2018年至2019年的高位大幅下跌3至5成,即使租價在通關后有所回升,但反彈力度有限,此時在香港開店,可省下不少的成本。
據港媒報道,西塔老太太在尖東租下的店面位置,此前曾由一間茶餐廳承租超過10年,月租一度達到55萬港元的高位,但在疫情期間降至45萬港元。而西塔老太太以月租30萬港元的價格承租,幾乎只有月租高位時的一半價錢。
另據界面新聞報道,今年入駐香港旺角的廣東網紅茶飲品牌“林香檸”,店面承租價格約為每月13萬港元,相比2019年時該鋪位25萬港元的月租,也近乎“腰斬”。
此外,隨著疫情緩和、通關恢復,香港本地消費力回升,餐飲業正在快速回復元氣。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數據,今年第一季度香港食肆總收益價值為276億港元,按年升81.7%。其中,中式餐館總收益以價值計同比上升126.9%,酒吧總收益的同比上升幅度更達到了夸張的712.5%。
再加上港人熱衷新品類的“嘗鮮”動力,內地餐飲品牌選擇此時布局香港市場,不失為一個“高性價比”的選擇。
小譚表示,部分內地品牌恰好契合了香港市場消費者的口味。而對品牌來說,香港市場體量雖然不大,但畢竟屬于國際大都會,拓展香港市場對建立品牌形象也有著相當的助益。
04.闖香港,最大的差異是理念
但這些內地新消費品牌在進入香港這一新市場后,仍需面對很多現實挑戰。
香港餐飲業態成熟、平均出品水準高、餐飲品類豐富,如果未能慎重考慮產品定位、市場容量和定價等具體因素,新品牌在“抄底租金低位”后,實際能有多長的生命周期,仍然是個未知數。
喜茶2018年登陸香港時,一度成為熱議話題。其位于香港沙田的首店開業當天,吸引了大批消費者,排隊時間一度超過5小時,甚至還催生了黃牛代排隊業務。
之后,喜茶又陸續在香港拓展了多家門店。
但這樣的熱鬧景象并沒能持續太久。霞光社在Openrice平臺查詢發現,目前喜茶香港包括沙田首店在內的7家門店,顯示為“結業”狀態,而仍在營業的分店只剩2家,分別位于銅鑼灣及尖沙咀。
“我試過幾次喜茶,價格真的貴。在深圳喝可能只需要20至30元/杯,但在香港要50港幣左右,都可以吃一餐飯了。”楊云說,此外喜茶香港店也并不像其內地門店一樣常常推出新品,降低了吸引力。
“香港茶飲生意并不好做,市場不大,風險偏高。一方面香港有茶餐廳文化,消費者吃飯配一杯奶茶、檸檬茶是很自然的事,也就十幾塊錢,而檸檬茶單獨拿出去賣,算上鋪租和員工成本,起碼要賣20多元港幣,才可能有機會賺錢。另一方面,香港現有茶飲店都很小,并不像內地一個商圈能有十幾家奶茶店這樣的高配比,這證明新茶飲在香港的生意一般,才沒有瘋狂開店。”廣東某新茶飲品牌創始人陳新告訴霞光社。
陳新在廣州經營有多家手打檸檬茶門店,生意最火的時候,新店在三四個月回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茶飲店的投入不高,店面裝修花不了多少錢,設備投入也有限,大頭的就是制冰機,產品也不存在壓貨問題。我們做檸檬茶的成本也就3元一杯,但在香港賣的話除了增加額外的原料運輸費,重頭是房租和人工費用。”他稱。
這幾年,手打檸檬茶在廣東經歷了從火爆下的瘋狂開店到如今的蕭條倒閉潮,作為原料的香水檸檬價格也從最高時的30多元/斤,降到如今的7元/斤。
“新茶飲產品很容易被模仿,內地市場資本涌入推動行業瘋狂內卷,一杯檸檬茶賣到幾塊錢的時候,大家利潤都不高。現在夏天正是檸檬茶的消費旺季,但從原材料的價格變化就能反映出銷情很差了,行業里倒閉的店太多了。”陳新說。
今年以來,多家廣東手打檸檬茶店先后進軍香港市場,門店集中于旺角地區。陳新認為,之前香港缺少專做香水檸檬的新茶飲品牌,“現在做有一點新鮮度,但持續性不強”。
“每個市場肯定能容納一定數量的店。如果是早期喝‘頭啖湯(第一口湯)’肯定可以,因為這個產品和這個模式確實在內地火了一兩年,證明還是受歡迎的。只是說這個產品的生命周期不太長。”
相比新茶飲,陳新更看好內地中餐品牌未來在香港的發展。他的朋友黃超去年加盟了一家內地酸菜魚品牌,該品牌目前已經在澳門開出門店,并有計劃之后進軍香港。
“澳門門店的定價大概是內地的兩倍,菜品種類會比內地少一些,聽說生意不錯。”黃超告訴霞光社,他同時在廣東經營著幾間餐飲店,但暫時沒想過將門店拓展到港澳地區。“那邊的人員不知怎么管理,感覺要用錢堆,更適合資金充足和管理體系完善的大品牌。”
圖源:太二酸菜魚官方微博
此前,內地火鍋品牌海底撈在香港發布的招聘啟示顯示,服務員等崗位的月薪可高達35000元港幣,而在對入職者的七個特質要求上,則包括了“激情”這一項。
“香港海底撈的服務質量和態度確實延續了內地風格,不光有美甲、拍照等服務,還有變臉和拉面表演等等。”香港白領王靜說。她曾在海底撈銅鑼灣門店過了一次印象深刻的生日,現場不管是背景墻布置,還是服務員排隊舉著“Happy Birthday”的閃光牌送上心形果盤,然后笑容滿面邊拍手邊用粵語唱生日歌,流程和歡樂氛圍都和內地門店如出一轍。
“簡直和香港茶餐廳‘沒有好臉色’的服務態度形成鮮明對比。”王靜說。在Openrice上,“服務態度好”,也成為香港消費者對海底撈的眾多評價中,除了食物本身是否新鮮美味、性價比高以外的最重要評價。
自海底撈香港首店在2017年落戶油麻地后,至今已經開出5間香港門店,而消費者的就餐熱情依然高漲。
“現在晚市如果去海底撈吃飯,還是常常要排隊。”郭智鈞說,“像我常去銅鑼灣門店,排隊時間大約半小時,來吃飯的很多都是在港的內地人。雖然價錢比內地高出不少,但畢竟還是更方便一些。”
而已經進駐香港或今年有計劃進駐香港的內地餐飲品牌,除了“太二酸菜魚”以外,在港的知名度并不高,更需要“拿實力說話”。
香港餐飲從業者小譚認為,內地餐飲企業打入香港市場后,無可避免地會搶占相當一部分的市場份額,特別是酸菜魚等生產成本較低的品牌,不僅晚市,甚至連午市也會有更多上班族選擇內地餐飲品牌。
而廣東餐飲業從業者黃超則認為,香港餐飲行業本身水準較高,不是輕易就可以打進的市場。
“一方面本身香港美食就不少,另一方面香港餐廳用料都是真材實料的。”黃超說,“你不覺得很多內地所謂新消費品牌都是形式大于內容嗎?比如很多連鎖店跳不出預制菜,而很多傳統香港餐飲店強調的則是‘每日現煮’和‘不添加味精’等,理念不盡相同。”
這也考驗著內地餐飲進軍香港以后,當新鮮勁過去,怎樣長期留住消費者。
本文轉載自霞光社,作者:麻吉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