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看餐飲學習:“學什么”“怎么學”
王鹿鹿 · 2018-09-21 15:32:53 來源:紅餐網
餐飲人不但愛學習,也樂于分享經驗與思維。如今跟餐飲相關的講座、培訓和課程琳瑯滿目,基本上涵蓋了行業各個環節。在信息與內容超量的當下,如果在學習這件事上沒有“主心骨”,耗費精力不說,最怕被帶偏方向……今天鹿鹿跟大家聊聊,關于餐飲學習中的一些小心得。??
學習之前,先讀懂自己 ?
在開始學習之前,先讀懂自己很重要,也就是對自身有一個梳理了解的過程。 ?
鹿鹿發現很多創始人都跳過了這個步驟,對自己所長、所短、所處的階段、曾經成功或失敗的原因、面對的關鍵矛盾、短/中/長期目標等因素,沒有建立起一個完整的概念。這就導致在學習“標的物”的選擇上,要么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么就隨大流人學我亦學。因為沒從自身需求出發,結果讓學習變成了一個“自我心理安慰”的過場。??
學習的目的,“得漁”非“得魚” ?
客觀地說,許多熱衷于學習的餐飲人,不管是大小老板還是初創業者,學習的功利性很強。當發現不能馬上解決問題的時候,就會開始焦慮。 ?
典型情況有:希望能通過聽一兩堂課或者跑幾場會,就能直接得到解決問題的答案,讓營業額坐上火箭;覺得這個系統有用,那個戰略也很贊,然后原封不動地去套用。結果往往是,折騰一番效果卻不盡人意,然后就開始了另一個“尋找答案”的輪回。
鹿鹿認為,并沒有任何一套現成的系統 /方法/體系/戰略/工具可以100%適應任一餐飲品牌。事實上,需要基于自身具體情況,通過思考、篩選、摘取并與自身需求融合,通過短期實踐檢驗和長期實踐優化,才能形成一套屬于自己的自洽經營&品牌邏輯。他人意欲“授漁”,你想要“得魚”,從根本上說是矛盾的。
立時間軸線,挖掘學習線索 ?
“讀史以明志,讀史以明智”,這兩句話同樣適用于餐飲行業。 ?
我們經常看到“大咖”品牌的各種正面信息,也能看到其創始人分享成功經驗,但這并不是它們的全貌。我們所看到的光環璀璨,往往是各種偶然與必然、運氣與失敗共同作用的結果。 如果我們順時間線逆流而上,去探究整個品牌的歷史發展脈絡,就能得要最重要的兩條線索---必然因素與失敗經驗。
必然因素--餐飲的一些底層邏輯,并未因為時代變遷、行業創新或是文化差異而改變,它是餐飲品牌成功的必要條件。我們要學的就是,如何在繁雜的信息中,把它們挖出來并遵循。試圖用創新模式或手段,去顛覆底層邏輯的,最終可能是自己被顛覆;
失敗經驗 --越是成功的餐飲品牌,走過的坑越多,現在的一些成功經驗,是通過早期“摔坑”得到的。有些創始人覺得可以“彎道超車”,或者找一條捷徑,結果最后發現該趟的坑一個也沒躲過,最終回到原點。能夠減少趟坑的最有效方法,其實是學習別人的失敗,這個行業沒有誰比誰更聰明,而真正的聰明人卻在用笨辦法。
學習的關鍵,找對學習對象 ?
在學習過程中,大家往往找到一個學習對象(或者是對標對象),這是一個非常容易出現偏差的環節。 ?
鹿鹿看了非常多的餐飲人在此掉坑,摔大跤,在此就多說一說。
首先,在品牌不同發展階段,學習的對象是不同的。就好比一個初創品牌,卻非要對標品類頭部品牌或者國際大牌,其效果可想而知;
其次,每個品牌的基因不同,商業設計會大相徑庭。如果沒有極強的能力做支撐,跨緯度學習容易造成“取短棄長”的尷尬。比如前幾年熱衷的“餐飲互聯網+”,現在的“餐飲新零售+”和“餐飲新營銷+”,本身并非不好,但是否適合自己做,絕對需要思考;
最后,每個品牌的目標不同,經營品類各異,路徑與節奏自然天差地別。比如“穩而久”和“大而快”,這是兩條截然不同的路,沒有看清楚路的本質,容易讓自己陷入進退維谷的困境。
餐飲是由許多具有共性的“派別”組成的大行業,不管你是傳統餐飲人、新銳餐飲人還是跨界餐飲人,都可以基于自己的基因與階段,找到更值得學習的對象。
寫在最后的,學習本質思考: ?
鹿鹿也是一個餐飲的學習者,與我而言,學習的本質是一次次思維重塑與突破思維邊界的過程。每一次出來分享,或是跟前輩、高手交流,都讓自己向這個行業的本質靠近一點。在探索中學習,在學習中探索,聚焦且專注,樂此不疲,這大概就是餐飲的魅力。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