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PLUS”越來越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王鹿鹿 · 2018-08-24 15:19:42 來源:紅餐網
前幾周鹿鹿寫了一文(趨勢帶動變化,鹿看六種餐飲延伸),聊了聊在鹿鹿視角下的六種餐飲延伸方式。此文發布之后,陸續有朋友私信我,問一些相關的問題,特別是有關于產品延伸這個事。今天我們就聊聊,如果說現如今“餐飲PLUS”現象日趨明顯,那么究其原委,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又該如何去看待???
為什么會出現越來越多的“餐飲PLUS”現象? ??
所有的市場反應和動作,都不是憑空產生的,即:有果必有因。那么,這個“因”到底是什么呢?鹿鹿覺得,主要有以下五點:?
1、市場的倒逼 ?
就中國餐飲市場而言,每一年發展與升級的速度極快。
如果說以前的餐飲行業,是由傳統餐飲人構成的行業,那么今天的餐飲行業,則是由全行業創業者介入,共同構成的層次更為復雜的行業。 ?
餐飲市場發生的每個“大變化”,倒逼著每個餐飲人要去面對和應對,進而衍生出難以計數的“小變化”,可以理解為市場倒逼的結果。
2、競爭的加劇 ?
“亂拳打死老師傅”、“你不知道你的對手到底是誰”……從這些描述可以感受到,對競爭這事的認知正在發生改變。
而從報告里各一線城市開、關店數量可以了解到,餐飲新舊交替猶如一次次洗牌,“活著”成為另一個高頻詞匯。 ?
餐飲競爭的加劇,改變了餐飲人的狀態和心態,起的更早、睡的更晚、琢磨的更多,為了在競爭中勝出也是不易。
3、消費者的需求 ?
市場、競爭這些都有跡可尋,可越來越多的餐飲人覺得自己讀不懂消費者了。
對于消費者,鹿鹿認為它不再停留在一個概念,從 60后到70后、80后、90后、00后,從以10年為代際特征變化,到以5年、甚至是3年為代際劃分,社會環境的高速發展帶來了迥然不同的幾代人,細分這事必須引起重視。 ?
所以,你做的餐飲到底服務于誰?背后代表的可能是差異巨大的代際需求。很多新鋭的餐飲,正在以傳統餐飲“看不懂”的方式,服務于新一代消費者,有時變化便由此產生。
4、自我的優勢 ?
今天的餐飲行業融合了全行業創業者,可能攜帶互聯網、金融、通訊、地產等各種“基因”而來。
我們換個視角來看,資源還是其次,這種差異化,根本上是思維方式的差異化。也就是面對同一種情況,創始人考慮的問題、看到的機會是不同的,隨之的戰略打法、資源側重也各有不同。 ?
鹿鹿在工作中接觸的餐飲創始人不少,新銳餐飲人的思維與長處,往往與其原有優勢相關。正因如此,TA的創新動作可能層出不窮,意想不到。
5、發展的目標 ?
一些在資本助力下高速成長的餐飲品牌,它們的開店計劃可能是一年上百家店;也有一些穩扎穩打的餐飲品牌,一年不設開店具體計劃,人到位了店就開,開一家還就能成一家。快了還是慢了并不能輕易下定論,回歸根本是大家的發展目標不同。
我們看到的很多 “餐飲PLUS”現象,視角脫離當下,看看它的發展目標,就會豁然開朗,畢竟由目標倒推,當下的事情便順理成章。 ?
從五點思考來看,今日餐飲之精彩,正在于“百花齊放”且各有不同,很多事物的發生有其合理性,以及不可比較性。看不懂的不要學,不擅長的不能做,干不干“餐飲PLUS”,可以回歸一個更理性的角度,去理解跟判斷。???
聊聊 “餐飲PLUS”現象下的產品延伸這件事 ??
對于餐飲PLUS現象,所含信息量很大,相關的的提問還不少,其中大家發問最多的是產品延伸這件事。?
問題一:“最近很多品牌都說要做輕餐,包括瑞幸咖啡、GAGA鮮語這些,看了后就是一些咖啡、茶飲、烘焙、沙拉等等的相加……你怎么看?”?
問題二:“遇見小面門店的產品延伸到了冒菜、酸辣粉、烤串,不再是一碗小面這么簡單,最近還開了C24門店……你怎么看?”?
關于產品延伸這個事兒,前面說了成因,在此就不再贅述。鹿鹿就這兩個提問,談3點自己的思考。?
1、底層視角:為什么做產品延伸? 產品延伸的背后是商業模式。 ?
問題中所說的瑞幸咖啡、遇見小面,它們產品延伸的背后,都是商業模式驅動。
比如說遇見小面,它的變化是從重慶小面館餐廳業態,向“餐飲食品一體化經營”、“川渝美味傳頌者”過渡,這意味著多用餐時段、多消費場景、餐飲與零售結合、從線下結合線上……不同品牌的創始基因不同,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碗小面只是遇見小面進入市場的切入點,卻不是全部,產品延伸隨著商業模式變化而發生。
從這點來說,如果你想做產品延伸,就要考慮下自身商業模式 +自我基因了,沒有理由的去延伸產品,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 ?
2、自我視角:怎么看產品延伸這件事?不是光延伸,還要夠專業。 ?
關于怎么看產品延伸這事,在鹿鹿看來,專不專業很重要。為什么呢?
有時企業不缺乏資金、不缺乏資源,但是在對產品的把握上,專業度卻是有限的。舉個例子,假設**咖啡是做的不錯,是不是它的烘焙產品、其他產品就會不錯?那不一定。
這樣的例子很多:不一定善做茶飲的,就能做好烘焙;能做好面食的,不一定就能做好飲品……好的產品能力,往往需要積累型優勢的轉化,能做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好又是一回事。 ?
當然除了專業的因素之外,不是單純增加品項就可以了,產品延伸的品類邏輯(大的原則是,在同一品類框架下延伸產品結構)也需清晰,之前文章已提,在此不述。
3、消費視角:產品延伸后會怎么樣?要看消費價值能否能得到滿足。 ?
承接上一點,如果說做產品延伸,但是延伸出的產品不行,會怎么樣?再聰明的商家,也難以抵抗精明的消費者。
也就是說,產品延伸后會怎么樣,不在于自己,要看你的目標消費者認不認可,買不買單。
那么,我們用最簡單的方法去拆解邏輯重點。
第一點,做什么? ?
考慮自身品類能力,以及對消費心智的合理性。 ?
產品延伸與品牌主品類的關聯性如何,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宜做的,對這個要有清晰的判斷。先合理,再開展。
第二點,為什么? ?
考慮延伸產品對于消費時段、場景、需求的配合度。 ?
產品延伸,具體延伸出什么,它背后要解決的問題也應是清晰的,不做對消費者無用之功。
第三點,好不好? ?
產品延伸出來很簡單,關鍵是做的好不好。 ?
即使是勢能滿滿的品牌,售賣出質素非常普通的產品,如果還售價不菲,都會引發消費者的反感、排斥,甚至差評。
第四點,貴不貴? ?
延伸產品的定價,不是光考慮產品本身就可以。 ?
延伸產品的定價要慎重,還需考慮品牌本身的定位、對整體客單價的影響、價格與價值的配比度等,總體考慮定價問題,而不是以單個產品去思考。
?“餐飲PLUS”這個現象,鹿鹿相信,未來會成為一種餐飲常態存在,我們更需要去思考的是,那些隱藏在背后的問題。相信只有思考的更通透,內心才不浮躁,更淡定地去審視、面對與應對一切。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