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線城市的休閑餐飲,難做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王鹿鹿 · 2018-05-18 18:13:57 來源:紅餐網
鹿鹿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經常跟同業的朋友、媒體等進行交流,也時常會談及三、四線城市的餐飲市場。今天我們從3個不同的案例,看一看三四線城市休閑餐飲所遇到的問題,并進行思考。???
一、案例簡述 ?
案例一: ?某廣東四線城市,當地小有名氣的比薩店,既有當地的品類先發(時間)優勢,也有一定的產品力和創新力,即使兩家店選址位置不理想,也很是紅火了幾年。但從2017年到2018年,業績下降的厲害,許多原有顧客都去了當地新開的茶飲店小聚……他們的應對方式是改菜單,加大飲品的部分,然而收效不大。
具體情況:產品結構極為豐富,且主次產品不明顯,熱衷于新品研發。面積在200-300平,有外擺,客單價較低,人均30多元。 ?
案例二: ?某福建三線城市,當地口碑第一的手工美式漢堡店,雖然之前沒做過餐飲,但憑著對手工漢堡的熱愛(出品不錯),經營一家選址不佳、沒有基礎人流的門店,主要受當地年輕消費者、外籍人士喜愛,在商業模式存在問題的情況下,每月盈利不多,希望再開新店,但沒有把握。
具體情況:門店位置缺乏自然流量,面積200平,其中廚房面積偏大,客單價60-70元,員工6-7人,采購及人力成本居高不下,需要定期做推廣。 ?
案例三: 某山西四線城市,一家抹茶甜品店(本身品牌還可以,這家是加盟店),出品還不錯,選址當地最好的購物中心5樓(與電影院同層)。開業大半年持續虧損,同層還有兩家茶飲店,來看電影的年輕人幾乎都去了茶飲店消費。
具體情況:銷售抹茶風味的冰淇淋、蛋糕等產品,客單價35-40,本身處于成熟商圈、穩定人流區域,但經營艱難,推廣后效果仍不佳。 ????
二、共性問題 ?
三者都在三四線城市,都屬于休閑餐飲(西式/日式),創始團隊是年輕人,目標客群也是以年輕人為主;
創始人都是跨界進入餐飲,雖然選址不佳,但產品力不錯;
前兩者想連鎖化經營,但對商業模式沒有深入研究,不知如何進一步發展。后面一個作為加盟店,按照品牌既定方式經營,但明顯不適應當地市場;
對于市場變化和競爭環境變化,缺乏應對的能力,無論是改菜單或做推廣,收效都有限。??
三、背后的五點思考 ?
市場思考——因地制宜找到打法 ?
不同的市場“孕育”餐飲的環境不一樣,小市場有機會產生獲得“大份額”;小市場也往往更需要因地制宜。
有人開玩笑地說,根據一線城市現有餐飲門店數量,吃上100年,估計也吃不過來。但在三、四線城市不一樣,地區人口基數不高,消費圈小且固定。從餐飲的總量到各品類的分布都是有限的,是典型的存量市場,甚至可以說是“人情市場”。
我們看到一些地方性餐飲品牌,在當地發展的相當不錯,甚至能開不少店,其實依靠的就是理解當地需求,得到當地人的認同感與復購率。在三、四線城市,重要的不再是獲客的能力,而是持續留客的問題。研究本地消費者的購買習慣和購買理由,并制定相應的策略提高客戶粘性,比不停拉新的做法要有效地多。
一個市場,一個打法。用一線城市的方法,未必能拿下三線城市的市場,反之亦然。 ?
品類思考——品類特色與產品結構
不同的品類,所銷售的產品主次順序、產品結構必然是不一樣的,這個問題是創始人必須關注的。
在前兩個案例中,明顯看出,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開始慢慢地忽略自己所做的品類是什么。僅僅通過增加產品的數量、引進別家銷售好的產品,并不能解決問題。為什么呢?因為你要考慮顧客來消費你的動機是什么?什么是你具有,而別人難以取代的價值?這往往和選擇的品類關系很大。
具體來說,如果做比薩的門店,前三頁菜單都是當紅茶飲;又或是做手工漢堡的門店,意粉、甜品的數量和口碑越來越好。接下來,不僅會讓自己陷入瓶頸,也會讓顧客對你的認知更加模糊,從而產生顧客群的流失。又回到那個關鍵點,在一個不大的市場里,如何持續達成復購,非常重要。
在三、四線城市,適度豐富的產品線是需要的,但一定要清晰化自己經營的品類,并處理好主次產品、研發重點、產品結構、產品數量等問題。
選址思考——單店成功從選址開始
選址問題總是一個“坑”,其實不是真的難,而是許多餐飲創業者對此研究不足,認知上存在一些誤差。
有前輩說過,餐飲單店經營,成不成功70%看選址,不得不說這確實是個犀利的洞察。從以上三個案例來看,都存在選址不善的問題,要么在是主動線的另一側,要么在一個根本沒有自然流量的地點,又或是在成熟商場的不理想位置。
那為什么前兩者沒有虧本?因為前者占據了區域品類發展的時間紅利(那時比薩風潮期剛開始,做的早,大家會來找);后者就更難一些,依托著手工漢堡的產品特色,需要地持做推廣換流量。這樣帶來的問題是客流的極不穩定,營銷成本高企。
抹茶店就更麻煩了,處于成熟商圈中不理想的選址地點,一方面被同層同業態其它品牌分流,另一方面由于選址的樓層與目標消費者集中的樓層不匹配,從而失去了應有的自然流量。
不要僅從成本的角度去考慮選址,正因為是剛開始的一、兩家店,選址是你對穩定流量的投入,也是你驗證自身模式的必要條件。 ?
定價思考——價格決定消費的門檻
如何定價?定價不完全是由成本端決定的,它跟顧客對你的心智判斷與認知,你所設定的經營模式,以及選擇的競爭對手都息息相關。
定價是一個選擇價格帶的過程,過高容易曲高和寡,過低則會被拖入下一級價格帶競爭。
在第一個案例,比薩是它主營的品項,但客單價僅30多元,這其中就存在問題,也就是把一個西式簡餐,吃成了下午茶的客單價。從這樣的角度,看它的顧客群流失到新興茶飲店,其實是能夠理解的。從顧客的角度看,有著一定的可比性的品類,不相上下的客單價,再加上“喜新厭舊”的消費心理,嘗鮮的動力變得更強。
而抹茶店案例就更明顯了,在四線城市進行經營,客單價卻達到35-40元,直接就被客單價15-20的茶飲店搶去了生意。如果是高勢能品牌,略貴也會有追捧者;但作為舶來品的抹茶,本身都需要進行市場/品牌普及的工作,這樣的定價無形中提升了消費的門檻,許多年輕人可能根本就不來嘗試了。
價格是自身模式的重要指向標,價格定不好,對內影響自己盈利的能力,對外影響顧客對你的判斷,還增加了其他同價格帶的競爭者。 ?
商業模式——有它才能連鎖化發展
商業模式對于餐飲來說重要嗎?鹿鹿覺得是非常重要的。前兩天還有一個餐飲人發來信息,詢問自己產品力很好的門店,為什么生意不好?其實,餐飲已經不止美食一個關鍵項,商業模式非常重要。
前面四點我們聊的,市場、品類、選址、定價,都屬于商業模式涵蓋的內容,籠統地說,也就是:你做的餐飲在什么市場,針對什么目標客群,基于什么品類,以什么產品結構、SKU數量、客單價進行銷售,以什么邏輯去選址、門店多大,如何持續獲客,消費者為什么來…… ?如果這些關鍵的問題沒有得到解答,沒有形成一條清晰可見的商業線索,盈利這件事,就只能看運氣,而運氣這件事,往往誰也掌握不了。
在三四線城市的很多餐飲創業者心中,是沒有商業模式設定的,創業的目的就是開店,“運氣好”的話就多開幾家店,而這樣的思維方式,才是問題所在。 ?
清晰的商業模式制定,是對所有投入的負責,也是對發展基礎的夯實,餐飲要連鎖發展,離不開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商業模式,并需要持續優化。 ?
鹿鹿一直認為,三四線城市的餐飲市場需要與一線城市的市場區別對待,它們不缺少好的品類和強產品力的餐飲品牌,缺少的是對基于餐飲本質之上,更多的思考。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