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廳進購物中心的“學費”,你交了嗎?
王鹿鹿 · 2018-03-02 10:48:00 來源:紅餐網
最近看行業數據,年復一年,北上廣深的競爭持續加劇,更多購物中心的開業伴隨著更多的餐廳輪替。許多創始人和鹿鹿談到進入購物中心時所遇到的問題,鹿鹿也親眼看過不少坎坷的過程。2016年,那么這開年第一篇,咱們就談談進購物中心要交的“學費”。
引子: ?
“學費”僅僅只是錢嗎?其實不然。它是你入MALL過程中的成本總和,包括時間、精力、團隊、錢、機會成本及其他。在一線城市進入購物中心,算下來基本都在百萬之上(按主流店型與面積投入)。更麻煩的是,打擊了自己和團隊的信心,甚至拖累了整個發展計劃。本文就談談可能要交“學費”的幾種典型性情況。
無目的性選擇,能進哪個進哪個 ?
關鍵點:戰略缺失 ?
鹿鹿見證了不少朋友“撒網式”選址購物中心的過程,其結果往往是你看好的進不去,你不了解的又來誘惑你,帶來的是受挫、迷茫、困惑……而不知突破點在何方。
在鹿鹿看來,這里面有三個遞進式的問題: ?
你為什么要進購物中心?
何時進和怎么進購物中心? ?
進什么樣的購物中心? ?
而這三個問題的背后,是基礎性的戰略性思考。有的餐飲人會說“我就兩三家店,戰略這事離我們太遠”。其實不然,當你選擇走上連鎖發展的餐飲模式,“戰略”就是真真實實你要思考的問題。
說到這里,我們先拆解一下這三個問題(基于連鎖模式闡述):
你為什么要進購物中心?
拆解:簡單理解就是動機與目的,它應該基于品牌的商業模式與品牌規劃來設定。 ?進購物中心最基本的訴求當然是為了流量和盈利,但更深層的訴求應以品牌發展、布局、目標為導向。如果單單只是為了賺錢,購物中心并不見得是利潤最大化的第一選擇。
何時進和怎么進購物中心?
拆解:“何時進”意味著時機的選擇,“怎么進”在此可理解為方式的選擇。 ?
很多餐飲進購物中心是沒有做好準備的,因為對方選擇了自己而匆忙進入,照搬原有模式很難盈利。同時,商場本身有一套完整的規劃(也有的商場本身就混亂,在此不提),你要卡什么品類、什么場景、什么價格帶、什么特色,商場要考慮對自身的價值,“卡位”準確,往往才能達到雙贏。
進什么購物中心?
拆解:購物中心是需要去研究,不同的品牌運營商、區域、檔次、模式、規模、客群、城區規劃等等……對所要進駐的購物中心+覆蓋客群不夠了解,其實就是對自己的不負責。 ?鹿鹿之前提過,進入購物中心就進入了“二次選擇”的戰場。簡單舉例,如果你的目標客群進都不進這個商場,又何談來你這里消費?雖然你沒有生意,房租、水電、物業、人工、食材是不是依舊要投入?街店還有機會熬一熬,購物中心店往往是熬不起的。
鹿思考:把握住機遇的前提是,了解這個機遇。沒有認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戰略性思考,戰術上取得的勝利是僥幸,而僥幸往往容易滋生盲目。 ?
購物中心說品牌不匹配,大刀闊斧改品牌 ?
關鍵點:打亂節奏 ?
購物中心雖然多,優質、成熟的購物中心仍是稀缺資源。當我們與這種比較強勢的購物中心交流時,它們非常清晰自己想要什么樣的餐飲品牌。
于是乎,典型性談話來了“我們這購物中心有自己的定位,檔次是比較高端的,你要來也不是不可以,你把品牌升級一下,或者做個旗艦店什么的……”;
于是乎,本應遵從品牌發展階段而做的升級,就為了妥協于某購物中心的需求匆忙上馬。事實上,品牌升級是系統性工作,并非只將外觀改頭換面。
餐飲賺的是辛苦錢,正是因為賺的一份辛苦錢,我們更要把握住“主動權”。有人可能會說,我也想啊,現在規模小沒有話語權。其實不然,總有許多事是我們可以不去做的,不做的背后也是一種智慧。
鹿思考:不是有了規模才有主動權,而是先建立屬于自己的主動權,才更容易有規模。這就跟喜茶這個案例一樣,人人皆學習其設計風格,無人去深挖它一路走來的品牌基因與邏輯、產品差異化的特色。換個環境、包裝就能紅?那只是基于核心的加分項而已,并非最關鍵因素。 ?
過度依賴關系,豈不知人情是把雙刃劍 ?
關鍵點:潛在風險 ?
購物中心多了,社交關系也就復雜了。與誰相熟、與誰不熟,哪里有關系、哪里沒關系,也成了困擾不少餐飲人的問題。而事實上,如果要每個購物中心都以建立“人情”的關系去做:第一點,未必能實現;第二點,即使實現了,也是把雙刃劍;第三點,自我精力消耗過大,“人情”是需要維系的;第四點,對于品牌持續發展,沒有可復制性。
當然,這里面存在許多具體情況,比如有一定規模的餐企,都有自己的開發部,所謂往來交際本就是工作的一部分。鹿鹿想說的是,作為中小型餐飲連鎖品牌,在發展過程中,不要過于依賴這種人情關系,因為它本就是動態變化的,當自身不夠強的時候,問題只是早到或者晚點的差別而已。
舉個例子,某餐飲從關系層面拿了一個位置,開始是省錢了。結果商場經營不力、客流不足,大多數門店走正常渠道得到了減租,而它的店卻無法按正常方式處理,租金變得極不合理,幾乎月月虧……
讓人情成為軟性補充,而不是“工作方法”。 ?因為,過于依賴人情,是需要付出代價的。而只有不斷自強、增值,才能與更多的購物中心建立良性連接。
鹿思考:優質的購物中心,同樣需要優質的餐飲品牌,進一步帶來更多的流量,高流量又形成高檔位租金,從而實現正向循環。成為優秀品牌還是 ?擁有大量的人情網絡?“走正道”才有更多的機會,而人情只是軟性的補充。 ?
跨界做餐飲,直接拿大店開起來 ?
關鍵點:沒有積累 ?
一方面是近幾年紅火的餐飲行業,另一方面是新增的購物中心,都讓很多其他行業成功人士看到了新的機會。于是我們發現,跨界餐飲開始越來越多。可能原先是做大棚養殖的,可能原先做商業地產開發的,甚至可能是科技電子行業的,整合一些資源就開始做餐飲。
阮智勇老師上篇文章里提到了一個問題,“為什么做了定位,效果卻不好?”。其實在鹿鹿看來,餐飲是一個很獨特性行業,這個行業沒有什么“一駒千里”,大量的基礎工作、瑣碎事務……沒有長期的歷練、建設,找到方法、建立系統、優化品牌,是不會穩健成長起來的。
餐飲是一件鏈條非常完整的事業,既要有戰略,也要有面面俱到的戰術部署,還要有最終的落地執行,偷不了一點懶。 ?所以,那些沒有經歷過初期積累、優化的餐飲新品牌,即使有“跨界思維”、有錢,也避免不了在購物中心內缺乏競爭力的現狀。即便拿到最好的位置,一個是難以獲客 (根本原因是不研究餐飲),一個是沒有復購 (基本功不到位,缺失基本功后的創新+創意就變成“花拳繡腿”),又如何在購物中心內活下來呢?
鹿思考:優質購物中心像是成熟餐飲品牌綻放的平臺,我們看見的萬紫千紅,都來自這些餐企多年的積累磨礪。因為有經歷、有積累、有優化,才經得起挑剔、經得起檢驗。 ?
無自我設定、不善經營,生意一差就打折 ?
關鍵點:便宜不是性價比 ?
正如前文所說,購物中心對于餐飲品牌是平臺,如果說生意不好,如何在這個平臺上活下去呢?許多餐飲人想到的是——打折!于是,我們看見,一些餐廳門口貼著打折的信息。更有甚者,明明自己做的是高檔異國料理,也能一下子“裸奔”,把價格降得極低,讓人不忍直視……
如何在購物中心內存活與發展,是一個課題。當生意下降的時候,解決的方式一定不是簡單粗暴的價格戰,因為這條路是一條不歸路。 理由很簡單,本來就“三高”的餐飲,成本端放在那里,再沒有合理溢價,更是難以為繼。
鹿鹿認為,大家有一個思維誤區,就是“生意不好,便宜來湊”。其實,越是生意不好的時候,越要遠離“便宜感”。因為自古人們皆知——便宜無好貨。
什么是餐飲的“性價比呢”,是這個餐飲帶來的價值感遠遠超過它的價格,這才構成性價比優勢,也才會讓消費者趨之若鶩。 ?舉個例子,桂滿隴,它單店的模式很重,造景美輪美奐,食物器皿、擺盤很贊,它極致的體驗下,普通菜肴的價格設定,讓人覺得太有性價比了。這是它設計的模式,并不是賣便宜。
鹿思考:便宜不是性價比,吸引不來消費者,即使吸引來了,也是對品牌未來發展的損害。如果自己在購物中心內沒有一個清晰的設定,就像沒有“人設”的演員,會讓人轉眼即忘,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
2018年,據鹿鹿了解,許多餐飲品牌都有新發展、新計劃。有的是要開新品牌,有的是升級后的品牌亮相,其中不少都要進或再進購物中心。對于進購物中心這件事兒,可以多一點理性,多一些反思。因為,有的學費,不交也罷。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