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喜茶后,又一現象級排隊店,日營2萬多,這只鹵鵝靠什么?
八球 · 2017-11-23 08:31:00 來源:紅餐網
“叫了個雞、燒了個鴨,最近要被這鵝刷爆朋友圈了!”
“太過分了!X茶的隊伍都沒有這么長!”
物只鹵鵝剛在花城匯進行新店試業沒幾天,經常是飯點還沒到,顧客就已經排到店門外好幾圈。
一商場專柜人員感慨“太厲害了!10次經過有11次在排隊!”惹得一眾網友驚呼不已。
就在上個月,潮汕鹵鵝連鎖品牌“物只鹵鵝” 宣布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由澤賢投資領投,嘉禾資產、中僑集團跟投。
物只鹵鵝創始人兼CEO林劍冰告訴億歐,本輪融資主要用于供應鏈布局、新店擴張和人才升級。
去年今時,物只鹵鵝已完成數百萬的天使輪融資。
“難道鹵鵝成了潮汕牛肉火鍋之后又一爆品? ”
藍海品類切入市場 ?
在國內1500萬潮汕人眼里,無鹵鵝不旁派!
放在物只鹵鵝的故事里,這就是起點。
有一個小故事,您聽嗎? ?
保研結束那天晚上,張元銘(現物只鹵鵝運營總監/暨南大學在校研究生)和幾個潮汕同鄉出去慶功,望著滿桌飯菜卻無從動筷,說了句:“在外面吃得再‘旁派(潮汕話:豐盛)’,沒有一盤像樣的鵝肉,還是覺得少了些什么。”
(鹵鵝,被譽為潮汕菜的“頭牌”,涼菜里的“勞斯萊斯”)
有人笑了笑,“那就回家物只鹵鵝哩!”
那晚,歡笑聲,觥籌聲相互交錯,這句不經意的開場白,帶出大家許多共同的兒時回憶。
雖說當時廣州的大街小巷幾乎都能見到潮汕小吃店,鹵鵝隨時可吃,然而在許多潮汕游子看來,市面上絕大多數店的味道遠遠不及家鄉的正宗。
借著酒勁,張元銘說:“干脆開家店做鹵鵝好了。”
幾個研究生腦袋一熱,做出了一個瘋狂的決定:打造一個屬于潮汕鹵鵝的獨立品牌,“名字就叫物只鹵鵝!”
他們確實窺到了商機。
在“物只鹵鵝”的用戶數據報告里顯示,鹵鵝在珠三角地區的受眾廣泛 ,在外就業的潮汕人每兩周會食用一次鹵鵝,是一個相對高頻 的飲食需求。
物只鹵鵝運營總監張元銘感嘆到,一盤鹵鵝,真的能給他鄉的潮汕游子,帶來一絲家鄉的親切。
林劍冰也表示,鹵鵝從潮州菜中分流出來,“更具有歷史底蘊,地方特色突出,且消費場景更加多元,可以做成涼菜、小吃、簡餐等 。”
結合傳統,創新互聯網餐飲模式 ?
鹵鵝品類的市場潛力,確實不容小覷。
這道菜,不僅能做全時段,還能零售!
可問題來了,空有想法不行,要行動起來。
“物只鹵鵝”的創始團隊一致認為:互聯網餐飲的本質還是餐飲,而餐飲最重要的就是品質。
于是,在餐飲老兵林劍冰加入團隊后,“物只鹵鵝”遵循“古法新造”的理念 ,嚴格選品,尊重食材味道:
1、只選用澄海獅頭鵝中重達十三、四斤的“碩鵝”作為原料;
2、現鹵現賣,保證新鮮;
3、堅持手工拔毛;
4、只用中藥香料,不添加色素香精。
是的,堅持品質是每位餐飲人的初心。而玩轉互聯網,傳播家鄉菜又是這群90后研究生們的殷切希望。
于是,物只鹵鵝將傳統結合互聯網模式,創立了屬于自己的一套經營法則:打破線上線下壁壘,以產品為核心的全新互聯網餐飲模式 ,具體如下:
A.不做平臺,只做產品 ? ?
與很多立志于成為美食電商平臺的互聯網品牌不同,物只鹵鵝的重點不在于做“平臺”,而在于做“產品”的全時鏈。
由于鹵鵝菜品本身食用場景的多元化,物只鹵鵝的目標是,打造集休閑食品、居家菜品、高端快餐等為一體的立體化、全時段休閑餐飲品牌。
有利于提高餐飲PTC,提升生產能效比,在最低人力物力配置的情況下進行資源整合,直擊傳統餐飲的痛點。
B.“1+1+1>3” ?
今年,物只鹵鵝已開設了十余家直營門店,其中位于廣州天河核心商圈的花城匯店,在60平米的面積內設有38個餐位,每天營業額可達2萬元;
另一家在未進行大規模宣傳的情況下,開業不到半個月的萬菱匯店,天天爆滿排長龍,出品深得食客喜愛;
還有旗下外賣配送點,平均面積30平米,日流水在5000-6000元區間,客單成交價在100 元上下。
在外賣運營方面,特意研發了保溫神器“暖寶寶”,來搞定外賣顧客,做一份有溫度的鹵鵝飯。
門店和站點所有的布局,都以“1+1+1”的門店配置為準。
張元銘認為,這樣很容易打破線上線下的壁壘,即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分別開設形象體驗店、智能門店、配送站點這三級門店:
在核心商圈、大型SHOPPING MALL開設形象體驗店 ,作為用戶流量入口、提升品牌美譽度和信任度;
在社區、居民區附近開設智能門店 ,靠智能終端的使用,降低人工成本,作為服務客戶的體驗點;
在一級商圈的三級地段建立外賣外帶配送點 ,滿足互聯網餐飲的配送需要。
這三種門店,分別帶來流量入口、體驗升級、配送服務的作用及需要 ,相輔相成,打破傳統餐飲實體店的純服務性質,達到“1+1+1>3”的作用。
年輕的團隊,牛逼的運營 ?
也許,緊密賦能的品牌擴張腳步會比單店發展速度會相對較慢,但是步伐穩健,一步就能畫個圈,一落地就能占好地盤,何樂不為?
正如張元銘所言,“我們玩得很認真。”
于是,從樂隊吉他手、攝影師、導演、自媒體人,再到保送傳媒專業研究生,張元銘一念之間變成了一名“賣鵝肉”的青年。
幾乎清一色的90后團隊成員外界或有不解,團隊成員Karen則表示,“我們要做一件瘋狂的事情。”
這幫90后青年們的決心,感動了餐飲老炮林劍冰,技術狂人李忠敏,“餐飲,是全民的 。”他們的加入,幫助解決了物只鹵鵝的產品體系迭代、互聯網技術開發等問題。
“非常看好他們”,投資方的眼光一般在兩點,“人”和“物”,也就是創始團隊和項目,項目略遜色一點都沒關系,人一定要值得信賴,這筆投資不會敗在他身上。
如今,“鹵鵝”采用的獅頭鵝,供應鏈較為穩定;
“鹵鵝”味道的關鍵—鹵水,制作工藝也打造出一套標準;鹵味存在上千年,受眾廣泛;
最關鍵是鹵鵝市場上還沒有大品牌出現,呈現出有品類少品牌的態勢。
鹵鵝,擁有成為下一個爆品, 也未可知。
進一步發展后,如何進行品牌創新,獲得更多年輕人的青睞,及做好應對單品類政策性風險的預防等,則是“鹵鵝”等初創品牌們脫穎而出的下一道坎。
對于“物只鹵鵝”,你有什么想法和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本文由紅餐網專欄作者外賣頭條原創;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紅餐網”;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餐網對觀點的贊同或支持。加入作者專欄請聯系小編微信 :hongcw66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