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文旅集團財務分析報告
邢晶晶 · 2024-05-09 10:23:18 來源:邁點網
2023年旅游經濟迎來戰略轉折點,進入了“高開穩走、供需兩旺、加速回暖”的全面復蘇新通道。依據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2023年國內旅游數據分析,全年國內旅游市場顯著復蘇,景區人氣旺盛、游客人數暴漲等成為主旋律:國內出游總人次48.91億,同比增長93.3%;國內游客出游總花費4.91萬億元,同比增長140.3%。
受游客報復性出游、文旅消費提質擴容、文旅供給優化創新、文旅產業供應鏈持續修復等主客觀的利好因素驅動和影響,2023年我國文旅上市公司經營業績表現優異,約七成企業實現盈利,同時不同類型企業恢復程度存在明顯差異:景區樂園類公司盈利能力提升最為顯著,凈利潤同比平均增長高達9倍;綜合類上市文旅公司則多數“深陷困境”、恢復相對緩慢,超一半企業處于虧損狀態。
01
2023年文旅上市公司核心財務指標整體觀察:45家公司營收均值約為133億元;49家公司中約七成企業實現盈利,28家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超100%
從2023年營收情況來看,據邁點研究院不完全統計,已有45家文旅上市公司(不包括新三板)發布營收數據,營收規模合計約為5979億元(業績預公告中營收區間選取最低值計算),營收均值為133億元。美團集團2023年營收2767億元,占據了45家公司營收總值的約46%,接近一半,并拉高了整體均值水平。除美團外,2023全年營收超百億元的還包括中國中免(675.4億元)、豫園股份(581.5億元)、華僑城A(557.4億元)、攜程集團-S(445.6億元)、復星旅游文化(171.52億元)、王府井(122.2億元)、同程旅行(118.96億元)7家;中青旅營收96.35億元,距離百億元目標僅“一步之遙”,但相比2019年(營收140.5億元),仍有40余億元的差距;營收在10-50億元之間的13家;不足10億元的23家,最為集中,占51%,超一半。綜合對比可知,2023年文旅上市公司營收競爭格局呈現“一超多強引領,中尾部集中”特征。
從2023年度營收同比情況分析,八成企業同比為正增長。其中增幅最高的為飛揚集團,同比增長598.65%,約6倍;除飛揚集團外,其他同比增長超100%的集團共18家,且以桂林旅游、張家界、長白山、海昌海洋公園、大連圣亞等為代表的景區樂園類文旅上市公司數量最多,景區樂園類企業復蘇顯著。而反觀營收同比為負的企業則集中于綜合類及文旅產業供應鏈類,如東方園林(-83.3%)、大豐實業(-31.83%)、華僑城A(-27.39%)等,主要受中標訂單產值轉化周期性、項目交付進度與開工率不及預期、地產業務的拖累等因素影響。
從2023年凈利潤情況來看,49家文旅上市公司發布凈利潤數據,總計盈利約241億元(業績預公告中凈利潤數據選取區間值的最低值)。其中,盈利企業34家,凈利潤在5億元以下的占多數(約70%);虧損企業15家,虧損額約達149億元。49家公司中,凈利潤排在前三的依次為美團(138.6億元)、攜程(99.18億元)和中國中免(67.14億元),同時美團和攜程均創下近5年(2019-2023年)來的最高值,即已恢復至“口罩”影響之前的水平。15家虧損企業中,虧損額最高的為華僑城A,據其年報表示,報告期凈利潤為負主要源于地產業務收入結轉金額和毛利率較上年同期下降。此外,以東方園林、棕櫚股份、奧雅股份、嶺南股份4家為代表的文旅產業供應鏈公司(上述4家企業均屬園林工程與景觀設計上市公司)2023年亦呈現虧損狀態,如據東方園林2023年業績快報數據顯示,虧損50.83億元,已連續4年虧損(虧損額合計超百億元),面臨退市風險警示。
從2023年凈利潤同比來看,共有46家文旅上市公司公布凈利潤同比數據,除8家凈利潤同比為負外,其余同比均為正增長,表明同去年相比,2023年文旅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提升明顯。其中,凈利潤增長超10倍的企業有同程旅行(1164.41%)、號稱“新疆旅游第一股”的西域旅游(1235.17%)、九華旅游(1374.94%)、三峽旅游(2848.55%)和麗江股份(5971.91%)5家,除同程旅行外,其余4家均為景區類企業。凈利潤同比增長在1-9倍之間的公司共23家,如鋒尚文化(813.92%)、祥源文旅(670.72%)、天目湖(623.9%)、攜程集團(606.91%)、黃山旅游(424.29%)、長白山(340.59%)等。而凈利潤同比負增長的8家公司中則以國旅聯合和奧雅股份較為明顯,同比下降均達2倍以上,前者同比“盈轉虧”、后者相比去年虧損增加。
02
2023年各類型文旅上市公司財務表現對比:景區樂園類公司業績整體提升最為明顯,綜合類及產業鏈類公司恢復相對較慢
根據各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構成和方向,將其分為景區樂園、在線旅游、旅行社、綜合類、文旅產業供應鏈、免稅購物6類。通過分析不同業務類型上市旅企業績表現,探究旅企經營現狀、發展優勢與存在困境等。
以49個文旅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其具體類型分布組成:景區樂園類14家、文旅產業供應鏈類12家、綜合類9家、旅行社類7家、在線旅游(OTA)類4家、免稅購物類3家。各類型文旅上市公司財務業績對比分析如下:
1.景區樂園類(14家):11家盈利,黃山旅游表現突出,營收和凈利潤均居首位
景區樂園作為旅游的核心吸引物和重要游覽承載空間,其發展較為成熟,處于整個文旅產業鏈的下游,是與游客接觸最為密集的領域,對市場的反應最為靈敏。對比14家文旅上市公司2023年營收和凈利潤兩個核心財務指標:14家公司中除宋城演藝、海昌海洋公園和張家界3家虧損外,其余均實現盈利;黃山旅游營收和盈利水平均處于領先地位;宋城演藝營收表現較好,但因“計提花房集團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 8.61億元”導致虧損;而一直尋求輕資產擴張的海昌海洋公園,同宋城演藝一樣處于“增收不增利”的困境;黃山旅游、峨眉山A、九華旅游和長白山這4家山岳類上市公司,2023年均實現“扭虧為盈”,如以長白山為例,2023年受冰雪旅游的火熱帶動,其旗下7家全資子公司均實現盈利或減虧,集團公司整體凈利潤創歷史最高水平。
從14家公司的營收同比和凈利潤同比均值看,營收同比均值為159%、凈利潤同比均值高達956%即9.56倍,二者均實現倍數級增長。
2.旅行社類(7家):5家盈利,中青旅營收最高、凱撒旅業因重組帶動凈利“暴漲”
旅行社作為組織、招徠游客及為游客提供交通、代辦出入境簽證手續等相關服務的企業,在旅游業中發揮著橋梁紐帶作用。2023年,7家旅行社類上市公司除國旅聯合和飛揚集團仍存在一定虧損外,其余5家均實現盈利,且凱撒旅業因年底順利重組帶來增量資金實現了凈利潤的“暴增與起飛”。
營收方面,中青旅作為國內 A 股首家旅行社類上市公司,2023年營收96.35億元,遠超其他公司,其“領頭羊”地位明顯。其次為嶺南控股、眾信旅游,依據財報及其預公告數據,營收均超30億元,位于“第二梯隊”。錦旅B股、凱撒旅游、國旅聯合和飛揚集團這4家公司營收分布于5-7億元之間。
從7家(眾信旅游同比數據選取最低值)旅行社類上市公司的營收同比均值為2.4倍、凈利潤同比均值為72%,可見整體營收恢復水平較好,盈利方面仍待提升。
3.在線旅游類(4家):除途牛外,其余3家盈利均大幅提升,各集團間差距拉大
因美團集團未公布具體的酒店及旅游業務板塊的營收,其總營收遠超攜程集團、同程旅行和途牛,為保障客觀性,在此不做對比分析。僅對傳統的在線旅游“三劍客”比較,三者之間的差距非常明顯:攜程引領、同程追趕、途牛落后。具體數據分析,攜程集團2023年營收為同程旅行的3.7倍、為途牛的101倍;攜程集團凈利潤為同程旅行的6.38倍、比途牛更是高出百億元。
雖各公司的差距拉大,但每家公司仍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如2023年同程旅行運營效率提升、交通酒店等多元業務助力營收和凈利潤創歷史新高,業績表現強勁。途牛雖2023年仍處于虧損,但與2022年相比虧損大幅收窄近48%,為上市(2014年上市)以來虧損額度最小的一年。
同比層面,4家在線旅游類上市公司營收同比均值為92%、凈利潤同比均值為5.3倍,凈利同比增幅優于營收同比。
4.免稅購物類(3家):營收穩步增長,中國中免引領,盈利能力呈現分異
相比其他類型,免稅購物類上市公司受文旅大環境影響波動較小。2023年,中國中免、豫園股份和王府井3家公司營收較去年均有一定增長,其中中國中免增幅相對較高,具體為24%。
但盈利能力方面則表現出差異,豫園股份2023年凈利潤20.24億元,但相比2022年呈現45%的下滑,據財報解釋,主要由于物業項目結轉周期變化以及地產減值損失等因素所致。相比之下,王府井2023年凈利潤則呈現大幅增長,同比增長約2.6倍,受益于多業態發展戰略。中國中免則相對穩定,緊抓消費復蘇和出入境政策放開的機遇,凈利同比增長逾三成,盈利能力不斷修復。
5.綜合類(9家):虧損企業超一半,受地產拖累,華僑城虧損最為嚴重
綜合類文旅上市公司2023年財務業績指標呈現“兩極分化”特征,以凈利潤指標分析,華僑城A、云南旅游、西安旅游、曲江文旅(預虧)、ST雪發(預虧)這5家公司盈利能力較差,處于虧損狀態。進一步分析各公司的虧損原因,華僑城A主要受地產拖累、云南旅游則受旅游文化科技板塊項目拓展不及預期與相關資產計提減值準備因素影響、曲江文旅為壞賬增加。
4家盈利的公司中,*ST新聯和復星旅游文化凈利潤均超3億元,前者憑借債務重整收益實現扭虧為盈(2023年重整完成后形成的債務重整收益25.9—38.8億元),后者利潤由旅游運營業務貢獻,反映了其堅持輕資產運營戰略的成效凸顯。祥源文旅的凈利潤同比增長6.7倍,是9家綜合類公司中唯一一家“盈利擴大”的企業,2023年,通過資產置換、對外收購等方式,其主營業務收入結構從以景區交通業務為核心,逐步向休閑度假型旅游綜合業務轉型。
6.文旅產業供應鏈類(12家):整體盈利能力相對較差,4家園林工程上市公司“全軍覆沒”,驢跡科技、大豐實業等4家公司凈利潤均超億元
文旅產業供應鏈是行業發展的基礎與支撐,文旅產業供應鏈實力、供給數量與質量將影響行業整體的有序發展、高質量發展進程。不同于景區樂園、在線旅游平臺、旅行社等企業直接面向文旅消費者,供應鏈企業所面向的主要是各類文旅企業,一般處于整個產業鏈條的上中游。
2023年,12家供應鏈企業中有8家盈利、4家虧損,整體合計虧損約62億元。其中以東方園林虧損最嚴重,凈虧50.83億元,其次是棕櫚股份,虧損9.4億元,奧雅股份、嶺南股份為另外兩家虧損企業,均屬于園林工程與景觀設計類。反觀,凈利潤超1億元的4家公司則是有“在線電子導覽龍頭”之稱的驢跡科技(1.45億元)、以文化旅游演藝設計及制作服務為主營業務的鋒尚文化(1.35億元)、2023年易主變身為國有控股公司的三特索道(1.28億元)、文體產業整體集成方案解決商大豐實業(1.01億元)。
從營收同比看,三特索道和鋒尚文化同比增長明顯,分別為1.8倍、1.1倍;凈利潤同比增幅突出的為鋒尚文化(8.1倍)、金馬游樂(2.87倍)、驢跡科技(2.86倍)。
03
2021-2023近三年49家文旅上市公司盈虧情況分析:“三連盈”10家、“三連虧”8家、扭虧為盈21家、盈利擴大的3家、“一盈兩連虧”6家、盈轉虧1家
通過對各家上市公司2021-2023年凈利潤數據對比分析,盈虧情況具體分為連續盈利、連續虧損、扭虧為盈、盈利擴大、“一盈兩連虧”和盈轉虧6種情形,具體如下:
第一種,三年連續盈利的企業有10家,具體包括4家文旅產業供應鏈公司——鋒尚文化、大豐實業、探路者和三湘印象,3家免稅購物類公司——中國中免、豫園股份和王府井,景區樂園2家——天目湖和三峽旅游,綜合類1家——祥源文旅。上述10家公司盈利能力相對穩定,2023年凈利率達20%左右的公司包括天目湖、祥源文旅和鋒尚文化。
第二種,三年連續虧損的企業8家,具體包括3家綜合類公司——云南旅游、西安旅游和ST雪發,文旅產業供應鏈公司2家——東方園林和棕櫚股份,旅行社、在線旅游和景區樂園類公司各一家——飛揚集團、途牛、張家界。2023年,受文旅消費市場全面復蘇的影響,8家公司中有6家虧損縮窄,如飛揚集團同比收窄75.76%、途牛同比縮窄48.66%等。
第三種,扭虧為盈的企業21家,占比約43%,景區樂園和旅行社類公司數量最多。其中景區樂園類公司共8家如九華旅游、*ST西域、黃山旅游、長白山、峨眉山A等,這8家公司凈利潤同比均值達5倍。其次是旅行社類公司共5家,包括中青旅、嶺南控股、眾信旅游、錦旅B股和*ST凱撒,其凈利潤同比增幅均超100%。文旅產業供應鏈和綜合類公司各3家,分別為金馬游樂、三特索道、三夫戶外和復星旅游文化、香港中旅、*ST新聯。此外,還包括兩家在線旅游公司——美團和同程旅行,其中同程旅行凈利潤同比高達11.6倍,增幅顯著,盈利能力明顯改善增強,如其凈利率從2022年的-2.48%提升為13.16%。
第四種,2021年虧損、2022-2023連續兩年盈利且盈利擴大的企業共3家。具體為攜程集團、麗江股份和驢跡科技,其中麗江股份凈利潤暴增約59倍,凈利潤為2.27億元,創自上市以來的業績新高,得益于其旅游業務的穩健發展。據麗江股份財報數據顯示,報告期內,公司旗下的索道運輸、印象演出、酒店經營的毛利率分別同比增長8.76%、59.77%、22.58%,達到84.56%、58.84%、26.38%。
第五種,2021年盈利、2022-2023年連續虧損的企業6家。具體包括華僑城A、宋城演藝、海昌海洋公園、奧雅股份、嶺南股份和曲江文旅。其受2023年文旅市場利好影響,除宋城演藝、奧雅股份外,其余4家虧損均縮窄,如海昌海洋公園同比收窄85.87%、華僑城A同比收窄約40%。
第六種,盈轉虧1家,具體為國旅聯合。2023年國旅聯合實現歸母凈利潤-0.13億元,同比由盈轉虧。國旅聯合為何在全行業復蘇扭轉的大勢下“盈轉虧”?對此,其財報解釋:系非經常性損益較上期減少1585 萬元及計提單項金額重大的應收款項的壞賬準備1130 萬元。
04
2024文旅上市公司業績展望:宏觀向好,提振信心;微觀呈差異,業績承壓,經營挑戰與壓力并存
從宏觀經濟形勢看,依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4年一季度數據:GDP同比增長5.3%、服務業增長5%、服務零售增長10%、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5.5%等,國民經濟呈現“開局良好、持續回升、起步平穩、穩中有進”的特征,為全年經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并提振了各行業市場主體發展信心。
再聚焦到文旅行業自身,從春節假期旅游數據看:國內出游人數和游客出游總花費,按可比口徑,均超越了2019年同期,迎來“開門紅”。再從文旅市場現象看,哈爾濱冰雪游火熱、天水麻辣燙出圈、開封“王婆”爆火、“成都迪士尼”打卡走紅……高潮迭起、熱點不斷,彰顯了文旅市場的活力與持續熱度。但拋開現象,深挖本質,卻發現不一樣的“預想”。梳理21家文旅上市公司發布的一季度業績數據,并非十分理想:6家虧損、10家營收同比下降、10家凈利潤同比下降、6家營收和凈利潤“雙降”。可見,一季度文旅上市公司的經營依然面臨困難與挑戰,業績承壓、增長不如預期,成本增加、消費降級與乏力、競爭加劇、“流量爭奪戰”等都成為各文旅上市公司業績增長的“掣肘”因素。
破解難題,向上發展,向“新”而行。作為行業生力軍的各大文旅上市公司,更應該發揮先鋒和引領作用,從產品、技術、服務、營銷、運營等多方面不斷尋求文旅行業發展的新動能、新引擎。
本文轉載自邁點網,作者:邢晶晶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