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高端餐飲品牌被爆門店全關,人均300+
夏芒???? · 2024-11-11 10:08:08 來源:聯商網
又一家高端餐飲品牌沒逃過關店的命運。
近日,知名日料品牌“赤坂亭”被爆在全國大面積關店。官方微信公眾號顯示,赤坂亭在上海、南京、北京、常州、杭州、寧波6個城市擁有12家門店,其中上海6家,南京2家,北京、常州、杭州和寧波各1家。
不過《聯商網》查詢大眾點評可以看到,上述門店均已關閉。
不僅如此,有數據顯示,巔峰時期赤坂亭曾開出40余家門店,如今都已查無此店。
曾被稱為“上海自助日料天花板”的品牌,為何淪落至此?
01
拖欠工資和貨款
2005年創立的赤坂亭,早已是日料界的老網紅了。品牌主打日式炭火燒肉、鐵板燒、精致日料,人均消費超300元。
2021年,赤坂亭曾在行業機構評出的“中國日料十大品牌”榜單中位列第二,與元氣壽司、江戶前、N多壽司、將太無二等品牌共同獲得普遍認可。
如今,僅過去3年,品牌的經營狀況就一落千丈。
圖源:赤坂亭微博
綜合來看,赤坂亭的閉店情況,與一個月前爆雷的山葵家“如出一轍”。
猝不及防的關店消息下,炸出了一片維權的消費者、員工以及供應商。
充值了會員卡的消費者卡內余額有幾百到幾千不等。同時,根據消費者提供的截圖信息,預存會員卡內的余額如需退款,公司有權收取15%的綜合手續費,并要求攜帶相關證件至門店申請方能辦理退款手續。
不過,已無在營門店的赤坂亭,也讓前往實體門店退款的消費者吃了個“啞巴虧”。
還有消費者撥打了赤坂亭總部客服電話,但接通的確是同樣被拖欠工資的員工。對方稱,公司此前將客服電話轉接到了她的個人電話上。
被拖欠工資的員工也并非個例。不少自稱赤坂亭的員工在社交平臺上表示,今年6、7月開始赤坂亭就有拖欠工資的行為。
此外,還有經營廚房油煙凈化器配件的供應商表示,被拖欠5萬元貨款,且此前沒有聽說過赤坂亭將要閉店的消息。
不僅如此,網傳一份告示顯示,上海赤坂亭餐飲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因拖欠上海某公司房屋租賃費,該公司已經將某廠區內所屬的部分資產、生產設備抵押。
02
多方因素造成
從備受矚目的餐飲明星到欠款跑路,赤坂亭的落寞令人唏噓。
不過,深究下來,赤坂亭倒閉的背后,其實是內、外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自身經營問題
直觀來看,赤坂亭的閉店受到了菜品口味、經營情況的直接影響。在品牌的閉店消息下,有不少消費者將原因歸結到“難吃”“水準下降”等因素上。
“漲價”“質次價高”等評論屢見不鮮。不僅如此,作為曾經的“自助天花板”,赤坂亭的服務也屢次被詬病。
核污水事件的后續影響
同時,2023年的核污水排放事件,成為不少日料品牌發展的風水嶺。
彼時,在食品安全和民族情緒的雙重催化下,日料品牌人人自危。在核污水排放兩個月后,有日料品牌曾表示,期間虧損近40萬。
赤坂亭創始人游忠旺也曾公開表示,因去年的核污染水事件,門店業績降至此前的六、七成。
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料行業正逐漸擺脫核污水事件的陰影。
不過隨著國內食材、消費品供應鏈的快速發展,許多消費對以食材為賣點的日料品牌已經祛魅。
行業的發展紅利期已過,市場迎來新一輪的洗牌是必然的。
口碑崩壞
同時,對于經營多年的老餐飲品牌而言,積累的好口碑是市場競爭中的有效加成。
2016年,“赤坂亭總經理辱罵孕婦事件”曾鬧得沸沸揚揚,導致品牌口碑一落千丈。雖然當時當事人事后公開道歉,至今仍有不少消費者對此忿忿不平,有人表示,“從那以后就沒有去過赤坂亭了”。
03
高端餐飲受挫
除了上述原因,赤坂亭的關閉,與高端餐飲市場受挫也有很大關系。
尼爾森IQ發布的《2024中國消費者展望》顯示,精打細算的理性消費成為中國消費市場的主流,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整體上升,在意低價的群體占比從20%上升至35%; 看重性價比、多平臺比價的“精打細算型”消費者占比從28%上升為30%。
虎嗅智庫分析,2024年上半年平臺全國餐飲平均客單價同比下降6.1%,堂食平均客單價降幅超過10%。
商業地產資深操盤者王響向《聯商網》表示,消費降級的本質是橄欖型社會中的居中力量(中產階級)預期發生變化,而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收入不高/收入中產的人占到80%,當下各行各業的收入在下滑,消費者更加理性消費。
消費者不再為餐飲的附加價值買單。那么,位置、食材、裝修等原本屬于高端餐飲的優勢,就會變成戳向自己的“雙刃劍”。
天眼查顯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國內餐飲相關企業新注冊量達134.6萬家,注銷、吊銷量達105.6萬家,接近2023年全年吊銷、注銷的餐飲企業總量。
另據《聯商網》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至少有74個品牌有門店關閉,閉店數量不少于400家,其中不乏一些規模化閉店的品牌,甚至全面關閉。
尤其是對本身根基并不穩固的高端餐飲品牌來說,當下的降價風更是重大打擊。今年以來,北京米其林餐廳Opera Bombana、老字號小籠包品牌鼎泰豐、外灘十八號法餐廳18 by Frédéric Anton、上海玉芝蘭等大批高端餐飲品牌紛紛“離開”。
針對目標客群消費心理的變化,如何以更加合理的價格提供產品和服務,成為當下高端餐飲的必修課題。
本文轉載自聯商網,作者:夏芒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