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洋快餐二次敗退中國市場,內地門店全關
夢縈 · 2024-06-14 11:22:40 來源:聯商網
近日,摩斯漢堡將退出中國大陸市場的消息,引發關注。
據悉,摩斯漢堡在廈門有3家門店,在上海、晉江、無錫各有1家門店,目前6家門店已統統進入閉店倒計時……
而這也意味著,摩斯漢堡在繼1997年撤出中國大陸后,將再次敗走大陸市場。
01
二進二退
公開資料顯示,摩斯漢堡MOS BURGER于1972年3月在日本東京創立,已有50年歷史,其名稱“MOS”取自Mountain、Ocean和Sun的首字母,蘊含著創辦人櫻田慧的期待與理想。
作為第一家發明“米漢堡”的品牌,MOS漢堡曾受到不少消費者追捧,一度成為日本第二大漢堡連鎖品牌,巔峰時在全球10余個國家及地區,開設有超1700家門店,其中在日本擁有近1300家門店,日本以外在中國、新加坡、泰國、澳大利亞、韓國、菲律賓等不同區域市場開設有400多家門店。
早在1994年,MOS漢堡就曾隨八佰伴百貨進入大陸市場,取名“莫獅漢堡”,在上海和無錫均有開店。
后因經營不善等原因,各門店在1997年后不再得到MOS的授權,“莫師漢堡”全面撤出了大陸市場。
13年后,MOS以“摩斯漢堡”之名重新回歸。
2009年,臺灣安心食品與日本MOS合資并技術合作,擁有摩斯漢堡在澳洲、中國等市場的特許經營權。同時,臺灣安心食品設立了廈門摩斯餐飲管理有限公司,運營摩斯漢堡中國大陸業務。
2010年2月,摩斯漢堡開出廈門第一家店,2012年5月,進入廣州開店;同年12月,重返上海開店,當初目標是在上海開出100家門店。
此外,據報道,臺灣摩斯漢堡公司曾計劃5年內在中國大陸開設460家門店。
但經過一系列調整,摩斯漢堡在大陸最終只剩下6家門店,分別是廈門霞飛店、羅賓森廣場店、軟件園店,以及無錫紅豆萬花城店、上海金虹橋店、晉江新華店。從大眾點評來看,摩斯漢堡的客單價約為30元左右。
如今,部分門店雖然仍在營業中,但根據摩斯漢堡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的消息,所有門店將于6月30日全部閉店。
02
閉店前營業額暴增
今年5月23日,臺灣安心食品曾發布公告稱,公司與日本摩斯漢堡合資,長期經營廈門摩斯漢堡海外業務,衡量整體發展性,將重新整頓,現董事會決議裁撤摩斯漢堡廈門海外業務,未來有適合的經營團隊再重新出發。
隨后,在5月27日,廈門摩斯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發布了閉店公告,并公布最后一次促銷活動:基于長期營運規劃考慮,摩斯漢堡將結束營業。
具體來看,晉江新華店和廈門軟件園店營業至6月7日;無錫紅豆萬花城店營業至6月12日;廈門霞飛店營業至6月28日;上海金虹橋店和廈門羅賓森廣場店營業至6月30日。
讓人意外的是,閉店消息一經公布,原來冷清的門店,突然外賣訂單暴增。有不少網友前去打卡,對其撤店充滿不舍,想在閉店之前,吃最后一次,作為告別。
而閉店倒計時之際,摩斯漢堡在廈門的門店也迎來了最后的榮光時刻,有門店業績甚至達到10年來的新高度。
此外,有店長表示,這兩天的營業額已經是這幾年單日流水之最。
網友表示,“趕緊再去捧場下。”“要去緬懷一下逝去的青春。”
不過,從制作手法來看,摩斯漢堡更像是日本的壽司飯團與西方漢堡的結合,不太符合中國的飲食習慣,或許這也是其在中國難以發展起來的一個因素。
對此,有網友表示,“日本漢堡的口味不合中國人的胃口。”“不做本土化注定沒辦法長久生存,日本漢堡那股甜咸照燒味漢堡肯定是不會適應國內大部分人的口味。”“這個我在日本時候也不愛吃,那個醬汁,怎么說呢……太日式了。”
同時,也有部分網友吐槽了摩斯漢堡的價格,認為有點高,價格上沒有競爭力。“太貴了,肯和麥都有工作日特價,還有各種平臺的團購價。都是洋快餐,味道就不計較了,當然是哪個吃的飽選哪個。”
03
漢堡生意還好做嗎?
漢堡一直是餐飲關注的品類,也是比較受歡迎的快餐暢銷品,并已經在中國餐飲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
近年來,隨著快餐行業的發展,除了肯德基、麥當勞、華萊士、漢堡王等頭部品牌加速擴店,眾多漢堡店雨后春筍般出現。
不過,漢堡店生意真的好做嗎?
事實上,不少新興的中式漢堡發展雖然勢頭正盛,但也遇到了瓶頸。一些外來漢堡品牌的發展同樣受阻,有品牌關店收縮,有品牌退出中國。
而與摩斯漢堡類似,同樣擁有50多年歷史,來自美國的哈比特漢堡,在中國的表現也不盡人意。
今年4月,在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不少消費者表示,上海的The Habit Burger Grill哈比特漢堡都關了。
更早時期,首家美式漢堡連鎖品牌,創立于1921年的White Castle白色城堡,在2021年宣布關閉了國內所有門店,退出中國市場。
2022年11月底,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老牌美式漢堡卡樂星,因為客流減少、房租開銷等原因,也選擇了關閉上海所有門店。
有分析指出,如今中國的快餐行業競爭已經白熱化,在巨頭林立的漢堡賽道,競爭尤為激烈,存量內卷嚴重,出餐慢、沒特色、性價比不夠高的品牌很容易被淘汰。
本文轉載自聯商網,作者:夢縈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