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在中國市場連續扔下“王牌”
老刀 · 2023-09-22 17:01:08 來源:聯商網
星巴克在中國市場扔下了一張新的“王牌”,位于昆山的中國咖啡創新產業園正式投產。
據星巴克新任全球CEO納思瀚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表述,這是星巴克迄今為止在美國之外最大的生產性戰略投資,已經投資了2.2億美元(約15億元人民幣)。而這座“星巴克全球最好工廠之一”的投入運營,也將進一步加速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戰略突進,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又將有可能引發國內咖啡賽道的新一輪“擴軍備戰”。
去年9月份,在全球投資者交流會上,星巴克發布2025年中國戰略愿景,它計劃在未來以平均每9小時開一家新門店的速度,在中國增開3000家門店,使門店數量達到9000家。納思瀚表示,在突破了9000家之后,星巴克在中國的擴張步伐并不會停止。
規模的擴張,并不僅僅體現在外部市場份額的攻城略地,對企業內部而言,更重要的是其經營管理能力以及供應鏈被“極限拉伸”的巨大考驗。隨著管理半徑的擴大以及原料需求幾何級數的放大,對上游的貨源加工、倉庫、運輸等等環節需要極大的自主可控,而這一系列環節的運營效能都將影響最終產品能否保持一致的品質,更重要的是,能否實現更為高效的成本控制,從而決定是否足以建立無法復制的競爭優勢。
星巴克在中國投下“深水炸彈”
毫無疑問,中國市場對星巴克來說實在太重要了。納思瀚強調,星巴克在昆山的咖啡創新產業園投資和運營,再一次體現了對于中國市場的信心。而星巴克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王靜瑛則表示,產業園不僅全面展現了星巴克的咖啡領導力,完成了“從生豆到咖啡”垂直供應鏈在中國的規模化落地,也刷新了中國咖啡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標桿,并通過打造多重感官體驗的沉浸式咖啡中心,助力中國精品咖啡行業全面升級。
據介紹,9月19日正式投產的星巴克中國咖啡創新產業園總占地面積約8萬㎡,大約相當于11個標準足球場大小,建設期間曾兩度追加投資。
產業園投入運營之后,星巴克在中國已經擁有了完整的垂直產業鏈,實現了咖啡生產上游的垂直產業鏈規模化整合,其中烘焙的部分會在產業園完成。而且該產業園可以讓星巴克更快地進行咖啡拼配及產品創新,特別是針對中國消費者的口味推出不同的拼配咖啡產品。
其核心功能主要有三大模塊:咖啡烘焙工廠、整合物流中心和咖啡之旅體驗中心。
烘焙可能是這一產業園最重要的功能,關于消費者可以品嘗到的最終咖啡品質如何,豆子的選擇以及其后的加工烘焙過程成為決定性因素。星巴克將對來自包括中國在內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咖啡豆在此進行烘焙,再發往全國門店。
而基地的另一部分,整合物流中心負責提高后端的物流效率。可以自動化處理超過90%的貨物,是星巴克目前在全球所有市場中,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物流配送系統。此外,它率先使用訂單緩沖技術,消除了中轉區,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可以直接向周邊區域數千家門店進行直接供貨。
在產業園開園當天,星巴克還透露了其面向中國市場,在整個咖啡產業鏈上游端的布局。事實上,不僅僅局限于烘焙加工和儲運,早在2012年,星巴克的“咖啡種植者支持中心”在云南普洱投入運營,將當地咖農與物流、烘焙、分撥、銷售乃至門店分享緊密聯系起來。
從云南普洱,到上海和昆山,星巴克在中國市場將形成咖啡產業鏈上下游的完整閉環,并且與機械化、智能化的大生產融為一體。這意味著,更多中國消費者將喝上更加新鮮的中國本土咖啡豆烹煮的精品咖啡。
產業園的投入運營,無疑成為星巴克在中國市場不斷加碼的一枚“深水炸彈”。
挑戰者依然以星巴克為目標
不可否認的是,星巴克依然是全球咖啡市場的鐵帽子王。
星巴克中國2023財年第三季度(截至2023年7月2日)數據顯示,中國市場凈收入達到8.219億美元,同比增長60%(去除匯率變動影響),較上一季度增長10%。同店銷售額增長46%,同店交易量增長48%,平均客單價下降1%,相較于第二季度有顯著提高。
門店規模發展不斷提速,季度內凈新增門店237家,超過前兩個季度的總和,創下了第三季度的歷史新高。截至第三季度末,星巴克中國在250個城市運營6480家門店。新店繼續實現卓越的盈利能力和回報率。
近三年以來,中國咖啡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各類咖啡品牌不斷涌現。面對一眾尾隨與挑戰者,星巴克依然成為唯一競逐和對標的對象。當有某些咖啡品牌宣稱門店規模超越星巴克時,從本質上來說其實是一種近乎“碰瓷”的蹭流量表達。要知道,星巴克主打第三空間的體驗定位,對店面的要求更高,單店體量也遠大于那些即拿即走的配送門店,而互聯網咖啡的打法是“短平快”,單比較線下店面數量實際上并無意義。
從保持品牌調性的角度看,進入中國24年,星巴克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小資情調的生活元素一部分,所以在第一階段的發展歷程中,星巴克在中國的開店速度可謂極其“克制”。而當互聯網咖啡崛起,星巴克在中國的發展戰略漸漸發生了大幅度的轉向。
在此次開園期間,王靜瑛表示:“星巴克中國一直采取平衡的發展策略,同時關注一二線城市。星巴克將城市布局分為排名前20名的城市,以及低線城市。通常在一年中,星巴克60%的新增門店會開在一二線城市,40%的新增門店則位于低線城市。目前,星巴克在全國250個城市都設立了門店,但沒有公布過的數據是,其實星巴克已經進入中國800個縣級市場。我想強調的是,當我們去新的縣級市場,它們通常表現得比一二線城市中的新店更好。”
而納思瀚則相信,即使面對咖啡門店分布最為密集的上海市場,依然還可以開出更多。目前,星巴克在上海有近1100家門店,中國的人均咖啡消費量是一年人均12杯,上海人均要高一些,但仍遠低于日本的人均280杯和美國的380杯,尚處于早期階段。
如果星巴克大跨步地在中國開店,這樣的輻射力和滲透力會令很多同行畏懼。一方面,頭部品牌本身的品牌影響力巨大,另一方面則在于其背后的供應鏈延伸能力。
《聯商網》的報道顯示,星巴克在昆山的咖啡產業園烘焙工廠年產能最高6萬噸(1.35億磅),形成了星巴克在美國以外最大的烘焙產能。從倉儲到烘焙再到運輸,以昆山輻射全國,星巴克的供應鏈體系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市場端的快速開店計劃。
產業園的投運至少可以在以下兩方面進一步賦能面向市場經營層面的競爭。
一方面,可以向門店提供更加新鮮優質的烘熟咖啡豆,進一步提高咖啡飲品的口感和品質;另一方面,在中國實現完整產業鏈的“本土化滿足”,可以更加有效地降低經營成本。
咖啡賽道的競爭,不僅僅在于面向消費者端的產品創新及品牌營銷的競爭,在中長期的發展周期來看,更是在上游側的產業鏈競爭,星巴克的布局,極有可能再次引發國內整個咖啡行業的加速競合,也進一步引導其他國內同行更深層次意識到向上游要效率。
星巴克還需要什么?
在此前早期的另一條消息是,8月18日,星巴克宣布在深圳創立星巴克中國創新科技中心(簡稱SITC),用于提升自身技術能力及數據基礎建設,進一步驅動門店和多渠道的數字化進程,該中心將落戶福田區。
納思瀚認為,“以門店為基礎,同時也高度數字化。這就是星巴克中國要做的事。”而王靜瑛在多場合的表述中,“精品咖啡”成為其高頻詞。
以門店為基礎,同時高度數字化,意味著星巴克將進一步提升線上能力,而線上化的模式則在于代表著年輕化、高頻化,更需要在產品、品牌以及營銷溝通層面的創新;但星巴克顯然亦希望始終保持與其他競爭品牌之間的“認知差距”,所以聚焦于“精品咖啡”可能是星巴克自始至終都會秉持的品牌路線。
在當前中國咖啡賽道風起云涌,各大品牌腦洞大開花樣百出的傳播背景之下,筑牢上游產業鏈層面的競爭優勢對星巴克接下來的擴張而言極為重要,而在面向市場層面的創新以及開辟新的營銷溝通方式上,星巴克中國同樣已經在嘗試變革。
(本文轉載自聯商網;作者:老刀)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