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友潰敗下的文旅困局
聯商網 · 2022-04-06 14:49:33 來源:紅餐網
從紅極一時,到心碎力竭,只用了一場疫情的時間。基于強線下流量的文和友,客群突然消失了。不僅是總舵,廣州、深圳分舵紛紛潰敗,南京淪陷。曾經的文旅標桿,終未能走出復制路徑。這不僅是文和友的失利,更是國內眾多文旅項目面臨的困局。
文和友湖南模式是基于媒體強曝光,吸引全國性客群,采用的高流量低復購模式。當流量源源不斷涌進的時候,結論是成立的;當外地流量受阻,會沖擊原來的架構。
疫情的爆發使得大量基于強線下流量模式的企業紛紛受挫,茶顏悅色、墨茉點心局等等相繼淪陷。在這場抗風險測試中,基于強線下流量模式的企業都未能主動調整求解,而是寄托于疫情快速結束,直接做V型反轉。在資金鏈與疫情比耐性時,痛苦不斷放大。
文和友廣州、深圳項目更難過,在構建時,以湖南模式為主核,讓原有廣東粉可以就近消費,起到設立一個點的作用。游客的特性是朝圣,低頻一次性消費,快速獲得精神上的愉悅,樹立起朋友逼格。
圖片來源:聯商圖庫
開業后,只解決了茶顏悅色的代購問題,項目一次流量消費后,就出現復購率不足問題。外地游客到廣深也不是為了看那些“破破爛爛”的標簽,又缺乏了輻射盤。
為了解決復購率,只能重新定位做本地高頻消費。
文旅項目擅長做低頻長時消費,來一趟最好把錢都花光,主打休閑消費;商業項目擅長做高頻短時消費,最好控制在2小時免費停車時間內,經常來,反復花。文旅項目套入盒子里,成為所謂的文商旅項目,就要重新平衡場景時長以及消費時長。
單純的復制無法實現文旅異地擴張。在地文旅的特性是能夠重新詮釋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突破消費者預期閾值,構建自己獨有的壁壘,達到城市、企業、供應鏈、消費者等多方共贏。
商業項目以標準化復制為主,一旦確定模式,就直接復制,外加適當創新即可。文旅項目需要對城市以及文化背景有深刻的認知,才能找到市場的密碼,從而一舉突破。舉例來說,做商業項目你可以一本書都不看,直接開干;做文旅項目,從地方志到朝代史、建筑史等,至少幾十本書啃下來,還要向在地文人當面請教,走訪博物館,再查閱相關文獻驗證等,才能消化信息,讀懂這座城。一戰下來,你基本比本地人還懂本地,算得上半個專家。
耗時之長,消化之難,決定了文旅暫時不具備快速復制能力,無法像商業項目實現標準化復制。一旦接受了資本,就開啟快速通道。除非各地項目都能人才頂配,實現單點自我引爆,不然被爆是必然的。
國內的現狀是企業優于個人,頂級選手長期沉沒在各地,這種信息不透明導致想要集齊各環節頂配人馬難度相當之大,并不是有錢就可以輕松解決。比較笨拙的方法通常是尋求外包方或者通過獵頭。強勢外包方全國各地接項目,在單一項目里愿意投入的精力有限;新興獵頭對于行業都吃得不深,并不容易理解意圖。
在人才整合的過程中,常見問題是:大部分人員只懂得一個板塊,缺乏整體邏輯。比如,前策設計人員,只懂得設計,可以聊空間、燈光、情懷之類的,設計如何與文旅結合,就跑不通。需要流量灌輸的環節,可以設計得異常清幽,清幽是什么概念,等于沒人嗎?
從A地到B地到C地,每個環節邏輯怎么貫通,故事是否兼容,流量能否順暢傳導,工程接口設置是否合理,硬件不足能否軟美補上,補上方案是否具備落地可行性,成本是否可控……。另一方面也存在頂層設計時,實際控制人完全不重視,以為這些工作就一兩個人可以搞定,而不是一個完整團隊來做,錢沒給夠。
就算人才頂配,主操盤手如何進行規范整合、意見整合、功能整合,并以近古新興的渲染商業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構傳統文化思想,又以何種思想為主導去兼容和消化其它主情思想,來匹配現世互攝互涵的中和審美形式,迎合在地市場以及地方需求。
文旅項目難度在現階段遠超商業項目,想要真正做好一個項目耗費心力太大,對于大部分追求短期收益的人來說,做文旅本身就是件很痛苦的事,不如商業來得干脆利落。國內文旅以一兩個成功案例為主,步伐一大,基本都非常吃力。
文和友的成功有其特定的土壤,想要進行復制,仍需要對自身的體系進行增強打造。把難度極大的非標特色產品如何進行模塊標準化,需要很多人在這個行業反復的摸索。
本文轉載自聯商網,作者: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王國平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