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創業初期沒法找到最合適合作伙伴怎么辦?
蔣毅 · 2017-09-21 16:41:39 來源:紅餐網
我在曾經的創業日志里,反復提及過餐飲三要素,在前兩次的內部培訓課上,也將餐飲三要素作為最核心的內容給學員們進行分享,在課堂上也好,現實中也罷,很多朋友總是很困惑的向我傾述:蔣哥,要在創業初期階段找齊合適的合作伙伴,實在太難了。
確實如此,不管哪個行業,要在創業之初就找到完全匹配的合作伙伴,實在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雖然我自以為豪蝦傳的股東團隊很不錯,但一直關注我的朋友也知道:我們并非從最開始就在一起,而是我開了一年的餐廳后,二哥和陳師傅才來到成都,形成豪蝦傳的創始團隊。
那么,針對餐飲創業者,遇到這樣的情況怎么辦呢?也就是最開始無法找到滿意與合適的合作伙伴情況下,是徹底放棄創業?還是先不管那么多,干了再說?圓滑一點的說法是“要因人而異”,保守一點的說法是還是先觀望,等有合適的合作伙伴再說吧,而我的觀點呢?可能會超出一些朋友的意外:干了再說。
我原本是一個保守派,因為平時總是在不停的給身邊的朋友潑冷水,讓大家不要輕易涉足餐飲行業,但這僅限于針對那些完全盲目的朋友,我看到的全是風險和危機,所以才出言相勸,但是,打算進入餐飲的很多人都并非完全盲目,而是做了很多準備工作,只是差合作伙伴這個環節而已,那就沒必要太保守。
為什么?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創業這條路,永遠沒有“完全準備好”的概念,既然是創業,那就意味著隨時會遇到各種問題,那種想把所有問題都解決掉以后再創業的說法,純粹是打胡亂說,屬于掉書袋子的典型特點,現實中,創業道路上隨時都問題,創業者也永遠都在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
其二,既然完全準備好是個偽命題,那就說明,在創業之初,我們是容許帶著缺陷開始的,有些缺陷對在創業之初不那么重要,他們可能產生的負作用,可能要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才能展現出來,在這之前,實際上是可以不用去考慮的,或者說,對最開始的階段不起決定作用。
基于上述兩個原因,當我們在創業的最開始,如果缺乏合適的合作伙伴,也沒必要就選擇放棄,可以在團隊缺失情況下先開始,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踐和試錯,只是,內心需要明白,哪些方面是存在缺陷,后面需要去完善和補強,不能把缺陷放在一邊不聞不問。
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們拿身邊的餐飲創業者舉例,餐飲三要素大家知道不?它們分別是菜品和味道、運營和管理、營銷和宣傳。這三要素背后對應三種不同能力結構和性格特點的負責人,最優的方式是創始團隊三個人恰好各自適合某一個方面,這可以形成最穩固的鐵三角團隊。
但現實中,創業者很難在最開始就找到這樣三方面能力完全匹配的合作伙伴,或者說,即便是最開始是這樣的團隊,但做到一定程度,因為分配或者合作分工問題就分崩離析,那么針對這樣的情況應該怎么辦呢?我覺得,在這三個角色中,運營和管理這個人可以暫時缺位。
做餐飲創業,負責產品和味道的人如果沒有,那肯定是不能輕易開始的,有人說我可以請廚師,這當然可以,但請朋友們先去問一問你身邊那些請廚師的老板,他們絕大多數都在這個問題上吃過嚴重的虧,很多自認為十分優秀的老板,甚至被廚師弄得懷疑人生。
做營銷和宣傳的負責人如果缺位,那也不能開始餐飲創業,要知道,不管是這幾年,還是以后,餐飲的競爭,已經不再是傳統餐飲那樣的純技術競爭,而是把味道只變成基礎,真正競爭的,其實全是味道之外的其他因素,因此,沒有一個負責營銷和宣傳的股東或者老板,創業的艱難將超出預估的可怕。
相對于產品負責人和營銷負責人,管理和運營負責人可以在最開始缺失,朋友們可能就好奇,為啥三要素的負責人里面,唯獨管理負責人可以缺失?這是現實情況決定了的,雖然管理在餐飲運營中非常重要,但這更多是針對餐飲走入第三個階段后而言,在餐飲的前兩個階段(籌備階段和養客階段)它的作用不影響成敗。
前幾天我在一篇文章里看到一個觀點,說的是餐飲創業者,在最開始只要方向是對的,只管埋頭往前沖,先別去學這樣那樣的什么管理技巧,在野蠻生長階段,要的就是你往前沖的速度和勁頭,等你沖勁乏力后,再來開始梳理管理漏洞,完善管理薄弱環節,才是初創企業的正確之道,老實說,我認同這個觀點。
餐飲行業這樣的案例非常非常多,我們豪蝦傳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在肖春加入豪蝦傳負責管理工作之前,豪蝦傳完全是野路子的餐飲代表,幾乎沒有任何管理可言,我們完全是憑著想當然的態度在做餐飲,也就是基于本心出發來與客人和員工相處,完全談不上任何管理,但這不影響我們在2012~2013年的飛速發展。
同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現在成都各個品類的代表,也就是創建于2012年以后的很多品牌,創始人都是從其他行業跨界進入餐飲的,他們最開始也完全是不懂餐飲的管理,但結果呢?大家全都在2013年借助新浪微博的紅利機會,贏得超速發展,后來才回頭慢慢補強管理環節的問題。
因此,在餐飲的初創階段,相對于其他兩要素的缺失會帶來致命后果,管理要素的暫時缺位,后果沒有那么嚴重,可以在成功邁過初創階段以后,在想辦法去彌補,而且,根據我們身邊的案例來看,這樣的彌補相對來說,反而會有很多好處,因此這是比較普遍的現象。
比如,如果是三個人創業,股份如果各自都是33%的話,在合作中很容易因為大家分工和分配的不均而出現各種矛盾,嚴重的甚至從此變成仇人;但是,如果開始只有兩個人創業,度過前期的艱難,在企業必須引入管理人才時,可以只用付出一半,甚至更低的股份代價,就找到能干又匹配的管理人才。
上面是從利益角度,回到現實角度也一樣:在餐飲創業的前期階段,困難非常多,再優秀的管理人才都會焦頭爛額,甚至被各種瑣碎小事拖累的完全失去管理方法;但是,當企業跨國前期階段,在面臨發展階段時,則可以完全根據需要去找到最合適的人選:想做加盟連鎖的,就找有連鎖運營經驗的;想走高品質路線的,就找大型餐飲管理經驗豐富的……
因此,不管是從利益角度,還是從現實角度,管理人才都能在餐廳發展的后期,通過優秀和待遇和回報,或者合適的股份配比去物色到,這類管理型人才,如果從最開始就參與創業,其結果反而可能還并不好,因為他們頭腦里條條框框的東西太多,管理思維會讓他們在決策上偏保守,不適合創業型企業的打法。
明白這個道理后,再回到朋友們的困惑,也就不那么惱火了:如果你現在打算做餐飲,缺乏技術型負責人的話,要慎重;缺乏營銷型股東的話,也要慎重,這兩類人的缺失都會給創業帶來致命性隱患;但是,如果僅僅只是缺乏管理型負責人,那么沒必要太在意,先干了再說,他們的缺失對創業不存在致命缺陷。
當然,這僅代表我個人的觀點,站在理想化角度,我肯定是要勸說大家在最開始都找到合適的合作伙伴,組成鐵三角隊伍,這樣成功率會高很多,但正如大家所困惑和苦惱的一樣:現實中哪有那么容易去找到完全匹配的合作伙伴呢?因此,如果一定要有團隊缺陷:
那就暫時容許管理負責人缺失吧!
本文由紅餐網專欄作者蔣毅原創;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紅餐網”;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餐網對觀點的贊同或支持。加入作者專欄請聯系小編微信 :hongcw66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