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餐廳火爆,重要的是樹立一個“長板”
蔣毅 · 2017-07-25 14:15:28 來源:紅餐網
最近,一些朋友問我,平時如何評價一家餐廳?是用餐飲三要素么?不是的,因為三要素是針對餐廳內部而言的東西,有些要素外人是看不到的,那么我們作為消費者也好,餐飲同行也好,要如何去評價一家餐廳呢?就根據自己的觀察?還是有一個通行的方法?
有沒有什么方法我不是特別清楚,今晚我分享一下自己的判斷方法和標準,進入一家餐廳,在事先不做任何功課的情況下,我一般是從以下四個方面對其做直觀的判斷:環境、服務、菜品和味道,我將這四個方面美其名曰“餐飲四維”,通過這四個方面,基本可以從常規上對一家餐廳做出基礎的判斷。
首先是環境,這個包括外環境和內環境,其中外環境除了店招等店外形象招牌外,還包括就餐期間的排隊這些外顯的情況;而內環境則是裝修風格,桌椅擺放位置及檔次等,通過環境,基本能判斷這家餐廳主要是想做哪個階層的生意,比如老桌子老板凳的大排檔是做老百姓生意的,而金碧輝煌裝修考究的酒樓則可能主要是商務和政務接待。
其次是服務,一個餐廳的服務實際上從進門之前的迎賓(如果有的話)就開始了,到客人入座后的問詢和點菜,以及點菜過程中的服務,到最后離開時的全過程,某種程度上來說,消費者是直接和一線服務人員打交道,他們的精神面貌和服務態度,直接反應出這家餐廳的整體經營水平和管理能力。
再次就是菜品,很多時候菜品一上桌就能看出其品質如何,是鮮貨還是凍貨?是精致還是粗獷?甚至可以單純從菜品就能判斷這家餐廳是否合格,拿我自己來說,一直以來都用肥牛這道菜來檢驗火鍋店的菜品水平,高品質的肥牛,不管你怎么燙都是完整的一整片,所以如果火鍋店的肥牛一燙就散,菜品的品質就有問題。
最后就是味道,當然,味道是唯一無法用統一的標準來進行衡量的,畢竟人與人之間存在很明顯的口味差異,即使是生活在一個屋檐下的一家人,都存在味道喜好上的偏差,要求所有人都認同一個味道,這明顯是不合常理,因此,味道僅能代表自己,也只能取一個“公約數”——大多數認為如何就可以了。
上面四個方面并非完全獨立,也不是文字所呈現的先后順序,而可能是互相穿插,比如服務會貫穿就餐過程的始終,因此,在評估一家餐廳時,不能把它們單獨割裂開來做評價,你需要做綜合評價,之所以如此,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很多餐廳并不是“四維”都很完美,而可能只是其中某一方面很牛叉。
比如海底撈,所有人談到這家餐飲企業,都會發自內心的感嘆和佩服他們的服務體系,而可能忽略掉其他方面,甚至在味道上被吐槽說很一般,但因為他們在服務這個維度上實在太強大,所以消費者會因為服務而去海底撈,他們為餐飲行業樹立起一個服務這個維度的標桿。
在餐飲行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成都很多被好吃嘴追捧的蒼蠅館子,他們除了味道之外,其他一切都沒有,但生意好到爆;而商場里面的一些餐飲,除了環境之外,其他方面也幾乎不及格,但這不影響他們天天排隊……這些情況說明,一個餐廳并非所有方面都完美才行,但你至少要有一方面具備超級優勢。
但遺憾的是,真正能在某一方面具備遠遠高于同行優勢的餐廳,相對于整個餐飲行業來說,實在太少了,絕大多數餐廳都是在一個中庸之道上追求“行業水平”:別人怎么做,我就照著怎么做,以減少風險和出錯的可能性,盡管也有很多另辟奇徑的求新求異,但總是在一個規矩范圍內嘗試,而不敢跳出規矩之外去著力。
受限于餐飲行業殘酷的競爭,很多原本可以在某一方面做出明顯優勢的商家,因為信心不堅定,目標不明確,在經營過程中,片面而盲目聽信別人的意見和建議,追求“四平八穩”,將精力分散于解決短板,而忽略了突出長板,最終短板倒是沒有了,但長板呢?也一起跟著消失了,變得沒有任何自身特色和獨家優勢。
這應該是絕大多數餐飲新手將要遭遇,或者正在遭遇的問題,歸結起來一句話:就是找不到自己高于同行的明顯優勢和長處,以至于無法突出重圍。雖然處處找高人指點,花錢學習,但總是不得要領,生意不見起色,結果越做越心灰意冷,到最后選擇止損退出餐飲,這在他們的內心深處,多少留有遺憾和不甘!
比如幾年前成都有一家火鍋店,名字叫“重廚江湖”,剛開業就有朋友力推,號稱這家店是他所吃過的最好吃的火鍋店之一,我因為本身對火鍋不太感興趣,所以開始沒有當回事;后來偶爾一次在東門辦完事情后正好路過那家店,于是臨時決定進去品嘗,我在他們家的第一次就餐,從“餐飲四維”角度來說都不錯。
不知不覺間,在那之后的半年里,我居然先后去那家火鍋店不下十次,每一次去都有心留意過他們家的經營情況,老實說,單純就餐飲四維來說,每一方面都很不錯,尤其是菜品質量,盡管我不喜歡吃肥牛,但我每次去他們家都必點肥牛,以此來檢驗他們的菜品質量是否有下降,結果每次都很滿意。
如果說一家生意很好的餐廳,能保持菜品質量,這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他們的菜品更新快,不存在庫存和菜品滯留的問題;一家生意不怎么好的餐廳,要保持菜品質量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很容易出現菜品滯銷導致品質下降的情況,從成本節約考慮,很多時候都會把這些菜品留下來再賣,最終越做越糟糕,走向末路。
重廚江湖的生意,從我第一次去到最后一次去,前后半年都不太好,幾乎看不到太多起色,根據我到現場消費所觀察到的情況來估算,他們當時可能勉強在盈虧平衡點上徘徊,如果廚房的成本管理不到位,甚至還可能虧損,但讓人意外的是:他們的服務、菜品和味道一點沒有受生意不好的影響,保持著一貫的水準。
那么問題來了:一個餐飲各個維度都很不錯的餐廳,為什么生意始終就不溫不火呢?我猜想,這家餐廳的老板當年可能每天都在摳腦殼想弄明白這個問題,當初,有好幾位喜歡他們家的好吃嘴讓我幫這家店出主意,老實說,我真的是一路都在想這到底是怎么回事,但遺憾的是我也有點摸不著頭腦。
我最終得出的結論,也就是今晚日志想要表達的內容:一家餐廳如果各維度都不合格,那是肯定不行的;那么,各方面全都合格了,是否生意就一定好?答案是不一定,原因在于:四平八穩的餐廳實在太多,你雖然各方面合格,但完全體現不出自己的優勢,也無法讓消費者從眾多選項中一眼就看中你。
這里就必須要專門強調的一點是:只有獲得消費者認同的優勢才叫優勢,你自認為的優勢不算。之所以要特別強調,原因是很多餐飲老板會列一大堆他們自認為的自身優勢,比如味道好,比如環境很好,比如菜品質量好等,但遺憾的是這不一定是消費者的認知,好不好不是我們自己說了算,而是消費者。
因此,餐飲經營中,一切以消費者的需求和認同為導向是最好的選擇,為了獲得消費者的認同和青睞,繼而產生反復多次的消費支持,你必須至少在某一方面擁有明顯區別于其他同行的優勢和長處,然后將所有精力匯集于這一點,努力把它做到極致,在這些優勢上拉大與同行的差距。
千萬不要因為所謂的解決短板而放棄優勢和長板,最終跌入平庸,“短板理論”在當下的社會競爭情況下,已經失效了,現在拼的是“長板理論”。當然,如果能每一方面都優于同行當然更好,只是,我們暫時不要好高騖遠,先把一方面做出優勢,豈不更簡單?
將此文獻給覺得自己各方面都很不錯,卻一直苦于找不到出路的餐飲同行。
本文由紅餐網專欄作者蔣毅原創;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紅餐網”;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餐網對觀點的贊同或支持。加入作者專欄請聯系小編微信 :cjm190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