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大姨們,扛起火鍋下沉市場的大旗!
張冬 · 2024-08-15 09:15:34 來源:火鍋餐見
無論是縣城大小姐、縣城貴婦,還是小鎮青年,住著9億人的下沉市場,無疑是很多人的樂園,他們有錢有時間,遠離內卷與內耗,無貸款壓力,生活簡單卻不單調。
當然,還有“縣城大姨”群體,她們真誠、熱情、質樸、遇事樂觀。
今天要說的,就是一群活躍在縣域餐飲行業的大姨們。
01
土里刨食不容易,這份工作
她們珍惜且賣力
夏季的天光亮得早,不到6點,村子里就會有炊煙升起,隨后,開門聲、人聲四起,村子活泛起來,人們相互打著招呼,去田地里尋摸些農活干。
吃完早飯,李阿姨就騎著電動三輪去了縣城,村子離李阿姨工作的那家火鍋店約15公里,騎車40分鐘。
李阿姨騎著車,路邊人會打招呼,老李,上班啊。
“上班”兩個字,李阿姨聽在耳朵里十分舒服,過了大半輩子都不知道“上班”是什么滋味,晚年竟然享受了一把。
9點半時,李阿姨到火鍋店,店長已開門,等人到齊,開個小會,就開始工作。
所謂小會,是指具體的工作安排和細節,諸如洗干凈菜、多擦幾遍桌子、隨時準備給顧客加湯、微笑服務之類。
李阿姨原先在后廚洗碗,后來老板看她心眼活泛,為人熱情,就把她調到前廳當服務員,工資也漲了100元;那天回家,李阿姨給老伴反復講了很多遍。
李阿姨介紹,這條村子,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殘孕,隨便挑一個坐公交車,都得有人讓座。
“土里刨食”的生活,讓人們的日子過得極為謹慎,而自己因為每個月有固定工資,常被人羨慕。
所以,年屆六旬的李阿姨十分珍惜這份工作,干活也格外賣力。
“以前,我們店也會來年輕人,但他們老偷懶,眼里沒活,總喜歡玩手機,過不久,他們就被辭掉了。”李阿姨說。
自從去年親戚幫忙找了這份工作后,李阿姨也敢買衣服了,而且多挑鮮亮的買,“這樣別人老遠就能看見我。”
店里的工作服,李阿姨隔三差五就會拿回來洗,做餐飲嘛,穿干凈點,顧客也放心。
李阿姨比較抵觸紅白事,因為這意味著她要請假一天;每個月,餐廳會給2天假期,如果一天不休,除了全勤獎200元,老板還會另外多給200元,加上基礎工資2600,李阿姨就能掙3000塊,但來了一年多,李阿姨只拿過兩次3000;每月初的時候,她都發誓干滿全月,但總會有亂七八糟的事拖她后腿。
在外地工作的孩子總是打電話讓她多休息,別太累,但李阿姨從不聽。
02
在講究性價比的時代,
她們是服務界的“蜜雪冰城”
李阿姨常跟同為店員的其他阿姨聊天,她們也來自縣城周邊鄉鎮,年齡相差不多,且性格迥異,熟識之后,就無甚秘密了,她們一邊聊天,手里活卻不停,時而還會爆發陣陣笑聲,氣氛快活。
這家220平的火鍋店,剛開始的配置是,前廳2人,后廚2人,加上1個店長和1個收銀,總共6人,前廳兩個阿姨做服務,后廚是一個男廚師和一個洗碗阿姨;后來有一次,大廚喝多了酒,在店里撒酒瘋,老板趕走了他,老板準備再請廚師,洗碗工阿姨卻說,廚師那一套,她早已學會。
老板本是廚師出身,問了幾個問題后,洗碗阿姨對答如流,老板說讓試試,工資漲300元,這一試,就停不下來了,洗碗阿姨動作熟練且專業,切菜擺盤有模有樣。
都是送來現成的食材和底料,有什么難的?切了一輩子菜,玩刀比廚師都溜。
一個廚師,工資7000元;一個洗碗阿姨變成的廚師,工資2800元,老板偷著樂。
李阿姨說,后來店老板在跟人喝酒事,無意間提起此事,很多火鍋店開始推廣。
“火鍋去廚師化”,不料竟被一個洗碗阿姨發起。
洗菜擇菜切菜擦桌子掃地,這些阿姨們干了一輩子,到了火鍋店,直接干到了人生的長板上。
阿姨們干得多,吃的卻不多。火鍋早已吃膩,中午多吃米飯面條,至于誰做飯,為了保證公平,大伙兒輪著來,所用食材,多為廚房所余的“菜頭”,還有一些餐桌上收來的菜。
老板交代過,但凡菜上桌,就不能再往后廚端,更不能賣給其他顧客,主要考慮食品安全問題。
有些菜顧客動也未動,也不愿打包,丟掉實在可惜,阿姨們就會多洗幾遍,自己吃;無形中,又給老板省下一大筆飯錢。
到晚間10點,縣城不少餐廳準備打烊,來接阿姨們的老伴們陸續抵達店門口,蹲在路邊抽煙聊天;如遇到餐廳特別忙時,這些男人們還會幫手干活,有的打掃衛生,有的去后廚洗碗,個個動作利索且迅速,他們目的很明確,想帶著妻子早些回家。
最關鍵一點是,全免費。
兩個人干活,發一份錢,天下哪有這么高性價比的事?
日子久了,老板也會給他們買幾包煙,拿上幾瓶酒什么的,表示親近和感謝。
03
熟人社會,她們是
復購率的保障
在鋼筋水泥筑成的大城市里,人們只顧匆匆趕路,很少理會身邊人,可以理解為隔膜,也可以理解為保護隱私。
然而,在縣城、在下沉市場,基本沒啥隱私,人們關系盤根錯節,想拿到一個陌生人的資料,打幾個電話就能解決,速度之快,堪比謠言。
所以,來火鍋店吃飯的顧客,多遠都能攀上親戚,如果再能送個菜、送個面之類,效果還會翻倍。
很多火鍋老板常說,服務客人,真誠是必殺技。
真誠這玩意兒,不可說,說出來就是錯,一旦講出來“你要真誠”,那么,真誠就成了表演,顧客一定能感知到;最高級的真誠,是一個真誠的人不知道自己是真誠的,他把真誠當成了吃飯喝水一樣自然,說起來玄妙,但阿姨們做起來可是自然流露。
比如,桌子上剩些不多的菜,顧客并無打包之意,阿姨們卻主動拿來打包袋,并勸客人掙錢不易、愛惜糧食;看見菜在鍋里煮太久,她們還會上前提醒,保證食材好口感;看見年輕人點多啤酒,她們就會勸他們少喝些,免得父母擔心;遇到下雨沒打傘的客人,她們還會大方地將自己的傘借給他們,諸如此類。
試問,這樣一個處處為你著想的鄰家阿姨,你會不會去她的店里吃飯?
況且,是在鍋底味道和食材新鮮度差異不大的火鍋店,感情,就成了顧客復購的理由。
當下,很多火鍋店打出“社區火鍋”“街坊火鍋”“鄰里火鍋”的招牌,目的是跟顧客做鄰居、做街坊。
然而,生意的精髓,永遠不在招牌上,只在人身上,沒人會拒絕一個真誠的、質樸的、善良的人。
現實一點來講,企業與其搞一些“家文化”“愛文化”,不如去找一些自帶這些基因的人。
比如,縣城大姨們。
最后
中國女性向來是勤勞、隱忍、善良的代名詞,“家庭”和“愛”的觀念,也早已在血脈中流轉千萬年,這正是餐飲服務的頂級思維。
她們的生活給了父母、老公和孩子,尤其是那些縣城大姨們,歷經一生,終于有了一個為自己而活、發揮價值的機會。
她們的潛力,超出想象。
(本文轉載自火鍋餐見,文:張冬)
11月24日-30日,紅餐成長社將組織《增長創新之旅-日本餐飲深度研修團》,7天6晚的行程,將參訪世界級先進企業,與日本著名餐飲企業頂尖管理者零距離學習,汲取智慧,助力增長!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