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進入美國和亞洲的一些餐廳,新的競爭即將開啟,你準備好了嗎?
博覽餐飲 · 2018-08-07 15:59:45 來源:紅餐網
人造肉即將進入美國和亞洲的一些餐廳!
人造肉技術突飛猛進,即將進入美國和亞洲的一些餐廳。
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讓不斷增長的全球人口吃上肉是個大問題,“人造肉”技術的發展,似乎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辦法。
美國舊金山一家人造肉食品科技公司——賈斯特(JUST),近日聲稱,科學家們從活體家畜的組織上采集干細胞,并在實驗室經過數周培育后形成“人造肉”,賈斯特的執行總裁喬什·迪特里克表示,利用人造肉制成的雞塊、香腸和鵝肝醬,2018年年底前可望進入美國和亞洲的餐廳。
目前市場上已有不止一家公司致力于人造肉的開發,而且這一項目也成為創投圈的新寵,以動物干細胞制肉,既能舒緩環境壓力,又能避免屠宰動物,讓人“吃肉不用殺生”,他們宣稱要打造“屬于未來的食物”。
有人提出,人造肉是解決全球變暖和饑餓問題的最佳辦法。
人造肉受青睞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人造肉被認為更有利于食品安全。當下養殖業中濫用生長激素和抗生素的現象嚴重,而人造肉的生產過程可能會避免這個問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在一項研究成果中表示,人造肉的制造過程可能減少肉類受到細菌和疾病的影響,而且人造肉的培育環境是受到嚴格控制的、可預測的。
另一方面,人造肉的環境友好度更高。現代畜牧養殖業各個環節能源消耗驚人,而且飼料生產與加工、牲畜打嗝與放屁,以及糞便分解,都會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牛津大學和阿姆斯特丹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相比之下,人造肉要環保高效得多,碳排放更低,能耗需求可以降低45%。
近些年來,“動物福利主義”思潮在發達國家影響很大,人造肉因為沒有神經系統,當然也不會感到疼痛,所以它的出現受到大批動物福利主義者的歡迎。澳大利亞動物倫理學家朱利安·薩夫樂斯庫的觀點很有代表性:“人造肉可以終止動物受到殘酷對待,更安全甚至更健康,在道義上我們有義務支持這種研究。”2008年,著名的動物福利組織“善待動物組織”(PETA)甚至拿出100萬美元資助人造肉的研發。
絕大多數人最關心的問題,還是人造肉的味道怎么樣?30多萬美元的人造肉漢堡啥味兒?
2013年8月5日對“人造肉”而言是一個標志性時刻。這一天,從實驗室里培育出來的人造肉被加工成漢堡包,接受美食界名人的品評。這個成本高達32.5萬美元的漢堡包使用的人造肉,是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馬克·波斯特教授的研究成果,他領導的團隊從牛身上取出干細胞,然后培養成一塊肌肉,由廚師理查德·麥格文烹熟并做成漢堡包。當天在倫敦舉行的發布會上,奧地利美食評論家漢尼·魯澤樂現場品嘗了這個昂貴的漢堡包。她如此評論道:“真的很有咬頭,風味十足??味道相當濃烈,口感不夠多汁??外觀(和普通牛肉)很相似。即使在蒙眼盲測中,我也會把它當成肉。”波斯特教授正在研究如何合成類似血管的生物管道,在培養過程中帶給肉塊養分和水分等,并加入牛的脂肪。
人造肉要在成本上和傳統牛肉競爭尚需二三十年。要把價格降到每公斤80美元,方能讓一個5盎司的漢堡包價格降到11到12美元這樣可接受的程度,比起美國市場上每磅雞胸肉和牛肉分別只需約3美元,仍望塵莫及。
不過,近幾年來,人造肉造價雖然距離市場推廣尚遠,但成本正以數量級的幅度下降,最主要的因素還是技術的革新。
寫評論
0 條評論